返回列表

ds5215

田野工作坊


開課學期:
授課教師:

112-1田野工作坊

當代科學研究已脫越單一學科領域足以解答的範疇,真實社會的問題鑲嵌在多元的價值、技術和時空脈絡當中,跨領域和創新的取向日趨關鍵,本課程擬由田野工作促使學生在實境實做中開啟學習可能性。田野工作是「蒐集與創造資料的研究方法,也是切磋與創新理論、反省…知識的認識論,以及呈現各種生命情調相互激盪的存在論」。

作為一門給田野初學者的入門課,本課程期待能帶領跨領域的同學,一同敲開田野的大門。兩天的工作坊包含「觀察記錄、訪談、提問」三個主要環節,搭配田野倫理、「外掛技能包」媒介田野等兩個單元,除了老師講座、助教帶領,也納入實地訪查、訪談實作的練習,從真實情境中引導同學們認識田野工作的邏輯與內涵。

「田野就是在看見對方的同時,也照見自己。」

懷萱老師一開場即點出田野工作重要的「反身性」意涵————田野工作強調「以身為度」,不僅是指打開全身感官來收集資訊,更關乎反思自己與田野的關係,並在開展互動、建立連結的過程中獲得對於田野的新的理解。

「我們興致高昂想進入的田野,其實是家家戶戶面對的真實生活。」

舒楣老師以自身經驗分享參與觀察、以及寫作田野筆記的技巧。首先,在參與觀察階段需要保持開放與彈性的心態,避免因為過度預設立場,而錯過真正關鍵的事實與線索。同時,在參與觀察的過程中,必須時刻保持謹慎與尊重的態度,意識到自己的介入,注意不傷害田野,甚至進一步思考如何能為田野帶來些許支持。 
 
 在田野筆記的部分,目標是透過書寫來思考,故重點在於詳實記錄自身觀察,並嘗試二手資料、或個人經驗連結。藉由這樣不同層次的資訊整合,人物、場景、事件便能建構出更為立體的田野圖像。 

訪談不是尬聊,也不是假設檢驗,重點在於「蒐集資訊」。

怡伃老師指出,訪談的目的在於釐清觀察階段所得出的猜測,需要以探索和描述的方式蒐集受訪者的詮釋與觀點,才能進一步擴充問題。此外,訪談也是與受訪者建立關係的過程,要藉由訪綱設計與訪談互動來建立共識;因此,訪談時需要放下主觀的批判和評價,也應該站在受訪者的角度設計訪綱。

田野工作的企圖經常是「對舊的世界提出新的理解」。

俊頤老師將「新的理解」分為兩個層次:一是針對事實本身,另一種則是找到不同連結事實的方法。但如何在蒐集到豐富的田野資料後,進一步分析、並問出精確的問題絕非易事。俊頤老師建議可運用「撞球法」裂解當前觀察到的問題,將問題越問越細緻,有助於釐清真正重要的核心疑問,提供後續組織提問的方向。

田野的基礎與外掛

臺灣大學的黃舒楣老師與義守大學的胡哲豪老師擔任主講,透過在魯凱族部落中帶領大學原民專班學生進行大學社會責任(USR)計畫時所遭遇的情境,帶領大家省思田野工作當中的倫理課題。

課程團隊

Tel : +886 2 3366 1869
Address : 100047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卓越研究大樓409室
Room 409, Building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No.18, Siyuan St, Zhongzheng Dist, Taipei City 100047,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