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5215
田野工作坊
112-1田野工作坊
田野工作坊作為田野的基礎入門課,便是期待能發揮「指南」的功能,透過課程單元組合包的形式,一步一步帶著同學們打開感官、練習觀察紀錄、進行訪談互動,並練習將收集到的資訊材料發展成初步的提問。
然而,指南並不是教戰守則或使用說明書,無法提供一套一體適用的SOP,田野工作的眉角也並非一學就上手。在蒐集素材、提出問題的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和田野地、以及田野裡的人們建立關係,而這便需要仰賴田野工作者以身為度、親身實踐才有可能練成。
因此,本課程會帶同學們一起討論各種田野中可能遭遇到的倫理議題,也邀請表演藝術工作者——壞鞋子舞蹈劇場的總監林宜瑾,以及華語碩士學程的汪俊彥副教授,到課堂上分享田野與表演創作的關係。同時,也藉此凸顯出田野工作坊作為跨領域課程的核心目標——重視每個人背景和個性的差異,並將這些個人特質視為發展田野技藝的養分。透過培養田野思維、結合自身能力,「做田野」的技藝在不同領域都能派上用場。
Show, don’t tell!以身為度的田野觀察與筆記
第一天的課程由懷萱老師開場,帶同學練習打開五感的田野觀察,並帶大家回顧課前的觀察作業,反思自己作為觀察的工具,是如何經驗並記錄田野場景。 懷萱老師作為課程的開場,即點出田野工作重要的「反身性」意涵————田野工作強調「以身為度」,不僅是指打開全身感官來收集資訊,更關乎反思自己與田野的關係,並在開展互動、建立連結的過程中獲得對於田野的新的理解。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4/12/LINE_ALBUM_20241005田野工作坊Day1_241007_13-1024x768.jpg)
訪談不是單向提問,而是「現身」與人互動、建立關係的過程
怡伃老師先從人物素描的活動開始,讓同學幫彼此速寫,引導同學從觀察、紀錄連結到訪談互動。怡伃老師指出,訪談的目的在於釐清觀察階段所得出的猜測,需要以探索和描述的方式蒐集受訪者的詮釋與觀點,才能進一步擴充問題。此外,訪談也是與受訪者建立關係的過程,要藉由訪綱設計與訪談互動來建立共識;因此,訪談時需要放下主觀的批判和評價,也應該站在受訪者的角度設計訪綱。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3/12/IMG_5422-1024x683.jpg)
聚焦田野的過程沒有標準答案,持續觀察書寫再提問,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1/03/S__38699027-1024x769.jpg)
如何在蒐集到豐富的田野資料後,進一步分析、並問出精確的問題絕非易事。俊頤老師分享了有關提問的竅門,也提醒大家一些常犯的邏輯謬誤。雖然並非所有田野工作都是以研究為導向,但具備問題意識能幫助田野工作者建立起自身與田野地的關係,也能對於自己蒐集到的資訊有更深刻的洞見。
田野百招:表演藝術與田野工作
第二天的課程也邀請到壞鞋子舞蹈劇場的總監林宜瑾,和同學們分享她以田野方法作為創作發想的經驗,並請長期擔任劇評寫作的國立臺灣大學華語碩士學程汪俊彥副教授,以對談的方式討論田野工作在表演藝術中的運用、以及田野工作者的反思,包含:做田野如何保持開放、彈性的思維面對田野地的變動,以及如何避免去脈絡化造成的風險。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4/12/57422d18-4108-4409-b369-58513f3965d5-1024x768.jpg)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4/12/39cce45b-8acf-4000-bc00-f76cffad80b7-1024x768.jpg)
課程團隊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4/12/LINE_ALBUM_20241005田野工作坊Day1_241007_2-1024x768.jpg)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4/12/462059871_1013132557491965_7872915392223476911_n-1024x768.jpg)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4/12/437127062_890072179798004_5779924689809637969_n-1024x68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