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與跨世代的音樂成果展
撰稿人 : 黃茵
109-1「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及「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兩門課程的期末成果展,在週末的青雲殿裡正式開展。當天早上,載滿師生與器材的巴士從臺大出發,前往遠在瑞芳山上的青雲殿,就像是一車小型進香團。
圖1 : 瑞芳青雲殿為主祀神農大帝的臺灣民間信仰廟宇
這不是同學們第一次來到這裡。早在學期初,課程就安排過一趟戶外教學,遠赴青雲殿認識地方的民俗音樂及信仰習俗。經過一個學期的累積,同學將先前的經驗轉化為創作靈感,最終在期末設計出一場音樂展覽。
這場展覽完全由修課同學主導,從發想主題、設計海報到譜寫樂曲,全部都一手包辦。如今再度回到青雲殿,這個觸發同學靈感的場域中測試並實踐,希望能透過這些作品來給予至廟宇參拜的人們另一種不同的感受。
同學們一早抵達青雲殿,第一件準備工作就是來到拜殿燒香,祈求神農大帝保佑一整天的活動。畢竟展場是宮廟殿堂,觀眾是香客和神明,確實需要比平常多一分虔敬。
青雲殿主祀神農大帝,建築恢宏,是瑞芳當地的信仰中心。這次的策展主題同樣以神農的信仰作為主軸,試圖將展覽融入廟宇的宗教空間。
圖2 : 由「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課程學生設計的主視覺及展場地圖
展覽的標題取名為《我,信仰》,從現代人的角度出發,意在探討個人與神明的關係。展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音樂欣賞與聲音互動裝置──為觀眾提供了豐盛的聽覺體驗。
當天的導覽由音樂欣賞開始。同學們先是將神農的傳說改寫成現代「穿越」故事,並根據故事內容譜寫四個樂章:穿越、嚐百草、毒害及新生,再利用音響與耳機現場放送。四個樂章一共分成四個導覽點,坐落在正殿的四個角落,分別有同學駐點進行解說。從一個樂章走到下一個樂章,一段故事串起另一段故事,給人一種追劇的期待感。當觀眾按照參觀動線走過一遍,聽完整首曲子,也正好可以繞殿堂一圈。
圖3 : 觀展民眾跟隨著學生的導覽及解說瞭解創作的意涵
正如故事的內容結合了現代與傳統,樂曲的四個樂章也雜揉了中西樂器、當代與古典,既有二胡的悠揚,也有吉他的激昂。就像神農嚐遍百種草藥一般,整首樂曲囊括了多變的音樂類型,創造出複雜的層次。
圖4 : 由「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課程學生共創的4首曲目
展區的第二部分則是聲音的互動裝置,「人言譯站」。這個裝置由一對麥克風與耳機組成,還有電腦及一個介面來轉換觀眾對麥克風說的話,藉由電腦軟體轉換成一段音樂,再透過耳機播放出來。這樣一來一往,像是神明在回應,與你對話。
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在模擬信徒與神明的對話。信徒平常在求神問卜時,往往只會得到隱晦的訊息,不會直接聽到實際的回應。而這個裝置卻提供了即時的互動,讓觀眾可以對麥克風傾訴心聲,而耳機收到的回響就像是神明的答覆。
圖5 : 透過「人言譯站」的互動聲音裝置,讓觀展者能與神明對話
這場展覽對於傳統信仰的創新詮釋,帶給參觀的香客十足的新鮮感。一些頭髮花白的年長信徒戴著耳機,聆聽著充滿活力的爵士鼓節奏,對於長年以來的信仰似乎有了新的體會。也有觀眾透過QR Code把音樂分享到Line上的「長輩群組」,讓無法到場的朋友一起欣賞;有的信眾甚至表示透過網路聆聽樂曲,就已經感動得落淚。
不過偶爾也會得到意外的反應──像是一位信徒聽完「人言譯站」的解說後,卻指出神明並不是毫無回應的,他本人就可以聽見神明的聲音。這種意想不到的回饋,既挑戰了創作者的設計理念,也反過來豐富了作品的意涵。
圖6 : 觀展者對此次展出的創新詮釋反應熱烈
整整兩天的成果展,最後以一場團拜收尾。同學們收拾自己的心血成果,準備從臨山傍海的瑞芳回到台北。但是活動並沒有就此畫上句點,因為在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舉辦的D-Day,整場展覽將會復刻再現。先前無法前往青雲殿參展的觀眾,這次也能在台大校園裡再次進香,親身感受地方民俗信仰的底蘊與新生。
【穿越】
【嚐百草】
【毒害】
【新生】
4首曲目也可至課程作品頻道聆聽唷!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lwi1W1VQ4VnjnXx0iTnJw/featured
最好是來現場聆聽更棒喔!
◢ 109-1 D-DAY期末成果展 ◣
用創意帶來樂趣,一個只在這個冬季午后出現的D-Park。
時間|2021.1.9 Sat. | 13:00-16:00
地點|台大水源校區卓越研究大樓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