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法國哲學老師Oscar Brenifier提醒學生:
「請成為自己的昆蟲學家,以及被研究的昆蟲。」
他的意思是,學習思考的人,要把自己當成一個昆蟲學家,同時把自己當成昆蟲學家觀察的對象,然後研究自己這隻昆蟲的習性與行為。
比如說,如果每一個因為暴飲暴食而發胖的女人,都可以觀察自己『每當我沮喪的時候,就會暴飲暴食』這個習性,或許就不會那麼容易發胖了。
也就是說,讓自己暫時「出竅」,站在自己的對面,客觀地看自己的處境,而不是用自己一廂情願的想法,來看待現實。NGO工作者如果是一個好的昆蟲學家,就應該要當自己研究的昆蟲,有能力站在局外人的角度,去看清楚自己的「地盤」,到底正在發生什麼事。
我喜歡哲學家的昆蟲比喻。因為許多昆蟲有著數以千計的複眼,為昆蟲提供了廣闊的眼界,並可以有效的計算自身與所觀察物體的方位、距離,從而由利於複眼類昆蟲作出更快速的判斷和反應,正因為複眼的視野比較大,所以無論我們從哪個方向下手想要打蒼蠅,蒼蠅都會快一步飛離。據說有些昆蟲的複眼,甚至能夠分辨光的偏振。昆蟲中的複眼,佔了整個頭部不少的面積,所以它們是注視的天才,而「注視」,就是「直覺」的拉丁文字根。
人的眼睛每秒能分辨24幅圖畫,然而昆蟲的複眼則可達240左右。只要專心注視,就能訓練出很棒的直覺思考能力,應付千分一秒的狀況,果斷做出對的決定。
學習當一個昆蟲學家,就是跟昆蟲學習,並且把自己當作昆蟲來研究,在注視世界的過程中,世界的問題,就變得容易了。
By 褚士瑩
3小時的思辨之旅,從一開始不知所措的問答,與不太舒適的被貼標籤開始。褚士瑩遞麥克風絕不手軟,逼迫同學們回答問題,拒絕灰色地帶。同時正視其他人的聲音。但即使在如此安全的環境中,仍不免掉入自我防衛的窟窿。不論是,在相反意見產生時有被攻擊的錯覺;或是當自己的言行被貼上標籤時,產生的不舒服,都值得我們重新思考和釐清。
所以,試著成為昆蟲,在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中,蛛絲馬跡都不錯過地找到觀點,去認識一個人、去認識自己。
當3個小時過去後,我們已從原本的困惑、被激怒、思索、說服,然後回過頭來檢視自己。
儘管思考過程很撞牆,但很精彩,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