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敏 攝影:林野
當你對人生感到困惑時,你會怎麼做呢?臺大創新設計學院X《少年報導者》,10月5日在臺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3樓沃思空間舉辦「探索,從零到無限大──從課堂到人生的破框行動」。現場超過100人參與,最小聽眾5歲,最長為70多歲,也吸引許多教育工作者聆聽。
活動邀請第一個由學生在臺大開設「看電影學愛情」通識課的創辦人、物理治療師姜宗佑;愛動物成癡而跑到動物園和馬場實習,探索動物園產業的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張恩瑋;北大高中國中部輔導教師呂巧齡受到她的故事啟發,進而設計生涯探索教案,引導孩子探索自我。
這次更首度邀請幼時在戲院、賭場、檳榔攤等龍蛇雜處的環境中成長,卻不約而同踏上教學道路的國語實小前校長林玫伶、師大學務長林玫君和臺大生化科技學系教授林晉玄三姊弟同台,分享探索甚至翻轉生命的經驗,笑中帶淚。
探索學習總探長暨臺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開場時提到,探索學習 是臺大未來大學計畫的其中一個方案。「我們發現,在臺大推廣阻力不大,但是推到其他地方會有很多的『但是』、『所以』,」比如說,學生向父母反映想談戀愛、想去打工,父母會說「等你上大學再說」。「我們希望把探索學習的精神介紹給各個人,我們在大學端所做的嘗試,確實形成了小小的波瀾,希望帶出更大的波浪,從下而上推動,而不是只有等到上大學再說。」
「社會不是只有一個專業就可以面對的,」《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認為,身為媒體的責任是把好的價值擴大、倍增、傳給更多人,希望媒體平台讓5歲~70歲的人都能探問:「我們要的成功、幸福都只有一個答案嗎?」透過與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合辦活動,讓聽眾思考,提問不是為了找到標準答案,有時候探索人生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臺大到社會:大學中探索的精神跟實踐
臺灣大學「看電影學愛情」課程創辦人、物理治療師姜宗佑畢業於臺大物理治療系,談起開設這門課的原因,主要與自己失戀有關。他在高三學測放榜後與前女友交往,卻在大四時分手;大六因為系上排的課比較少,來到臺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修習臺大創意創業學程,發現D-School可以讓學生設計課程、上台教課。大學最後一學期他開了這門課,從實驗性質的30人小班教起,第一學期正式上路時是在60人的教室,後來擴大成150人的教室,即使沒有打分數,評量只有「通過」與「不通過」,仍吸引許多學生加簽。
「她(前女友)說:『我們比較像家人,不像是戀人。』我到現在還是在想這句話,感情到底怎麼經營?」姜宗佑說,當初和女友分手不太甘願,讓他思考,花了那麼多年念大學,學校卻沒有教怎麼談戀愛、怎麼面對失戀。
他想自己找解答,看了許多書,在YouTube看了一系列如何挽回前任的影片,甚至獨自一人到曾經約會的地方緬懷。他將這些知識與經驗整理到社群和Podcast分享,為「看電影學愛情」課程打下基礎,「我覺得我不是創造了什麼,我只是整理了遊戲攻略的感覺,帶大家用功略玩遊戲。」
另一位還在探索學習道路上的學生張恩瑋分享,高三時非常喜歡光電效應,以為自己會往理工科發展,直到有一次哥哥帶她去臺大看乳牛,她的第一志願就變成動科系。
但是她考上臺大農化系,第一堂解剖課每一組都要解剖大鼠、牛蛙,令她反思:「我很喜歡動物,但我沒辦法面對被犧牲的動物。」因此,她在大一時申請探索學習計畫,到六福村動物園、原野馬場實習,動物成為她的心靈支柱。
張恩瑋想多為動物做些什麼,卻不知從何著手,有一次聽完動物福祉相關的講座,講師提到動物園設計或許是可以探索的方向。剛好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成立,她思考,著墨在動物園產業的科系不多,又要與設計有關,可以運用這個機會挖掘這塊領域。
她寫信給日本的設計公司,和社長、社員一起實作動物園設計案,幫忙畫設計圖和做模型。「回到現在,我又思考未來應該往哪裡走。台灣的動物園產業有點太小,我可否養活我自己又實踐動物園設計?」張恩瑋說,探索學習的路上經常是來來回回無法預測的,不會完全是1+1變成無限大,但是獲得的都是獨一無二的經驗,非常珍貴。
媒體到校園:生涯探索教案
受到張恩瑋的探索學習經驗啟發,北大高中國中部輔導教師呂巧齡設計了生涯探索教案「動物園探索課」,透過動物園逗趣商品、心智圖等,引導學生動腦動物園有哪些工作、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教案發表在《少年報導者》網站,供大眾下載。
呂巧齡說,在生涯輔導時,最常聽到學生說不知道、不確定。因為台灣一直都是讀書考試、以升學為導向,學生會擔心選錯科系怎麼辦、做哪些事會不會浪費時間、沒補習是不是很奇怪,甚至認為音樂課是「廢課」。
「直到有一天突然要他們做出選擇是困難的,因為很少有讓他們探索學習的機會。」呂巧齡說,不要害怕浪費時間,浪費也沒有什麼不好,失敗也是經驗值的累積,「當你對世界認識不多,你就會誤以為生涯等於工作。不斷探索自己,活出不同的人生,不要害怕向世界展現你有多棒。」
家庭到學校:林氏三姊弟非典型成長的自白,不被環境限制的無限可能
如果孩子踏出第一步探索未知時,遇到傷害或挫折,這時孩子可能會停止探索,甚至產生恐懼。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和磨難,該如何面對過往的恐懼,承受住壓力而繼續往前探索呢?林氏三姊弟首度同台分享他們的生命歷程,讓聽眾知道,即使成長於龍蛇雜處的環境,有一天也可以活出自信的模樣,投身教育界實踐創新的探索教學。
出版多本著作、身為家中長女的國語實驗國小前校長林玫伶說,以前父母在各地巡迴放映電影,後來決定在美濃結束漂泊,與三伯父在民國58年一起蓋了第一戲院。沒想到戲院蓋成後,電視台一家家開播、錄影帶崛起,戲院繁華不到一年就負債累累。在戲院時,被性騷擾、打掃時發現客人吸食強力膠、電影上映到一半穿插一段「黃色小電影」(色情電影)也是常有的事。
後來戲院租給別人,他們改賣檳榔,林玫伶放學後都要趕回家接手媽媽顧檳榔攤的事務,讓媽媽先去煮飯。然而,賣檳榔無法填補戲院的虧損,他們轉而白天賣檳榔,晚上到賭場繼續賣。當時香蕉園旁有流動的賭場,有一天深夜,林玫伶發現父母回來全身沾染泥巴,原來是有警察來查,父母從香蕉園一路逃回來。
最令林玫伶心痛的是,有一次經過里民活動中心,看到一群人在賭博,其中一個賭客看到她時對她大聲說:「回去拿錢來,多拿一點啊!」林玫伶哽咽:「我爸那天是莊家,我看到他在裡面,成為我一輩子的陰影。」
林玫伶說,在這種環境成長的人是高風險家庭,但很感謝學校老師送他們參考書、問他們要不要換地方讀書,自己也很心疼父母在那個大時代想方設法要讓家人過更好的日子。她在〈【我的14歲】林玫伶:戲院、賭場、檳榔攤,我生命的另類養分〉一文提到:「年少經驗固然顛簸,卻也培養了我敏銳的觀察力、對事物細膩的覺知以及堅韌的特質,並且把這些都化為成長的養分,對於我後來經營學校和寫作著書有很大的幫助。」
排行中間的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兼學務長林玫君從一張與阿嬤的合照回憶起。阿嬤認為女性讀書不好,看到她在讀書覺得浪費電,就把電燈關掉;每次只要有人帶蘋果回家,只有男生可以吃。即使是成長於重男輕女的家庭,林玫君的童年回憶仍多是美好的。
「複雜的環境對我們來說並不是特例,」林玫君說,有一次洗澡時,兩個仇殺者衝進他們家的廚房,她聽到阿嬤大喊「不要再打了」,還看到血噴到浴室門的毛玻璃上,出來時看到椅子刀痕累累。
林玫君和大姊林玫伶課業表現優異,見大姊考上師專,林玫君國三時擺了四把沒有椅背的椅子,讀累了就直接躺在上面休息,考上師專和高雄女中。最後她選擇讀師專,因為不用花一毛錢,也公費念了兩年研究所,「我們遇到很多貴人,讓我們可以走出捷徑。」
回想過往,林玫君對父母或成長環境沒有怨懟。她記得,父母當時想換做租賃公司,有一天要去台南向一位好友借錢,卻因父親開車精神不濟,摔到山谷下而離世,母親則被送到醫院,「我的父母可能一直希望我們生活無慮,但覺得自己做得沒有很好。」
即使年少時坎坷,她仍以日本修復陶瓷技術「金繼(Kintsugi)」(以漆和金粉黏合破碎的餐盤,讓碗盤重生)一詞勉勵聽眾。「在修復陶瓷時雖然是破碎的,但我們不是要棄置它,而是要把它修補成更美麗的作品。我們的人生當中一定會遇到很多破碎的時刻,我們怎樣去修復、治療,讓自己變得更有故事、更有經歷,然後成為更好的人。」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林晉玄是家中的么子,自謙從小就和第一志願扯不上邊。在他的記憶中,父親管教嚴厲,如果國小沒有前三名,手腳就會被綁起來以藤條毒打,但國中課業愈來愈難,大多數時只能排名中上,體罰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14歲那一年,父親離世,林晉玄變成脫韁的野馬,早自習發起罷考活動,只有自己響應,成績起起伏伏,可以考前幾名也可以倒數,有時甚至交白卷。後來順利考上大學,「我離開讓我不舒服的環境,也就是我的家,我談戀愛、打工、跑社團,過得很開心,準時四年畢業。」
然而,退伍前3個月接到母親打電話告知,隔天是家裡被銀行收回房子的最後一天,請他回去搬家。「我非常憤怒,很多的怨氣跟不甘心,為什麼要發生在我身上?我又沒做錯任何事情。」說到這裡他已濕了眼眶。
搬到台中後,林晉玄一整年吃飯、洗澡都泡在網咖,自我封閉,如今回想,懷疑當時罹患憂鬱症。但是他一方面又去補習托福和GRE,「因為我心裡執著我要離開台灣,再也不回來,我重拾大學課本,幸運考上中興的分生所碩士班。」他花了10年彌補過去自認荒唐、不順遂的人生,每天都在實驗室度過8~12小時,將不甘心與怨氣都發洩在實驗上,也因為接觸外界,發現自己並沒有想像中來得差。
林晉玄說:「這對我在教育現場很有幫助,當你對待生命時、對你想追逐的夢想時,不妨大膽、勇敢一點點。雖然不知道未來會長怎樣,至少他長得會像是你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