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起你的「行動」鑰匙 為自己開啟未來的門】

文 : 葉冠吟

鐘聲響起,T20280001,名為「未來大學」先修班的高峰會正式啟動。

在聚集著教授、家長、學生還有翹課學生與只有9歲的自學生孩子群聚、近600多人的講堂,燈光聚焦於4個年輕人的臉龐上,他們拿起麥克風,告訴大家關於自己的故事。

有曾懷疑自己僥倖考上臺大、「冒牌者症候群」的哲學系畢業生;有曾避諱面對重考過往的工科海洋學男孩;有曾沒日沒夜坐在實驗室培養微生物的園藝系碩士生;還有看似成功勝利組、埋首解題考高分的醫學系大六生。

他們分別是 謝璿、張哲浩、王賢慈和 蕭賢維。

圖1:(由左至右)工科海洋系的張哲浩、哲學系的謝璿、景觀暨園藝研究所的王賢慈及醫學系的蕭賢維

對於臺大,你的標籤是什麼?你被貼上的標籤又是什麼?符合社會期望、非第一名不可,成為時間管理大師?又究竟為何而學?

學生搖搖頭,他們不想被既有傳統期待的框架,他們拿起一把名為「行動」的鑰匙,替自己開了扇嶄新的門,走自己的路。

謝璿拒絕焦慮於如何寫好哲學申論題,她走出校園實習、學專案管理,行銷設計,辦哲學展,用系統思考把哲學大哉問融入生活,她告訴大家「學習不只在課堂,哲學不只在哲學家理論精華集,而是做出好的論證能力」。

圖2: 將在哲學系所學與自己興趣結合的謝璿

張哲浩接納曾是重考生的自己,重新定義成功,「醫學系不是我想要的,而是滿足家裡期待、虛榮心」,整理好心態,張哲浩投身臺大學生會、藝術季、海外交換計畫,甚至當起關心台灣教育的 YouTuber 與青年製片。「有人問我怎麼有那麼多時間,原因就是我想做、我願意去做」。

圖3:致力關注臺灣教育的哲浩

王賢慈想走出學術研究,真正接觸臺灣農業社會,看見農地工廠、鄉村人口外移凋零。因此她組織農業系讀書會,和同學集思廣益討論臺灣農業現況、公平貿易、生物科技技術甚至是創業,因為她想回答:「我們能為臺灣農業做什麼?」

圖4:希望能為臺灣農業盡一份力並發揮影響力的賢慈

蕭賢維則從質疑醫科生為何入學初期得讀哲學、社會學,直到進入醫院見習,看見安寧病房病患臨終前家屬緊握著的手,解剖前對大體老師做家庭訪問,多元涉略學習,是對生命議題的省思,也思索面對悲歡離合的更好辦法。

圖5: 在疫情期間不忘將所學付諸行動的賢維

學生們自主打破既有科系藩籬,渴求正規學制外更多學習旅途,甚至不願被「IQ劃分」定義優秀與否。當他們正在探索個人多元性才能,認識自我的同時,請問學校能為學生做什麼呢?

面對這個變動性極高、科技層出不窮的時代,社會樣貌與人際關係都快速改變,依照學科系別劃分的「套裝知識」,或許已不再適合學生,趕不上打破規則的新興社會與市場。

「管全校的大學長」臺大校長管中閔說:「若未來每人每5年換一個工作,人要隨時學習新技能,大學定位為4年或6年的學習完全無法因應。」

圖6:未來大學先修班的班長管中閔校長正式宣告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

現在的知識,踏出校門時的那一步立即變成歷史,沒有人知道未來是什麼模樣,領導者也不一定有答案。但未來已經等不及,臺灣人也不能再以不變應萬變,高等教育也必須回應時代改變。

因此「未來大學」誕生了,管中閔校長在11月18日的未來大學高峰會上正式宣告推動「以學習者為中心的開放式大學」。

(待續)

::活動新聞相關報導::

【聯合報】「一路以來追逐第一名…」4名台大生嘆:不知為何而學

https://udn.com/news/story/6925/5024535…

感謝聯合報記者潘乃欣報導

【公視新聞網】大學生休退學逐年增 工作與志趣是主因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00532

感謝公視新聞記者林曉慧/沈志明報導

#臺大

#未來大學高峰會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

Tel : +886 2 3366 1869
Address : 100047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卓越研究大樓409室
Room 409, Building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No.18, Siyuan St, Zhongzheng Dist, Taipei City 100047,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