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淡水出陣頭 ─ 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
撰稿人:黃茵
課程開始前,曲館的講師先是點了一束香,虔誠地敬拜館內供奉的一排神將。同學們也都從座位上起身,恭敬地合掌,仰望著神將高高在上的威嚴面孔。上課前必須請示神明,因為這堂音樂課的地點是淡水的南北軒,同學們得在滿堂神將注視之下學習傳統樂曲。而大家這時還不知道,自己待會就要親自扛起這些神將,實際演練「大仙尪仔」的步伐──
圖1: 淡水南北軒特製了八仙過海的海報來迎接D-School的大家
這是蔡佳芬老師開設的「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課程。本課以西方古典音樂為基礎,帶領同學欣賞不同時期與器樂的藝術形式,到了期末則要全班共同完成一場表演。課程的內容不只是靜態的授課,還包括外出探訪田野,實地學習臺灣本土的民俗音樂。同學們上次才去過九份的青雲殿參訪,這次的旅途又來到了古色古香的淡水,準備要向當地的北管社團學習請教。
眾人一早就在淡水捷運站集合出發,沒有隨著成群的觀光客走向淡水老街,而是沿著相反的方向,前往隱身在尋常巷弄裡的南北軒曲館。來到曲館的門口,迎面就是一面掛著綵球的朱紅色告示牌,上頭寫著「歡迎蒞臨」的斗大字句。蔡老師猛虧南北軒的迎接未免太「厚工」,對方卻笑著回應軒社的排場就是喜歡浮誇。的確,軒社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大慶典裡出陣,用熱鬧的表演來娛樂神明與信徒。而淡水南北軒更是超過百年的傳統北管社團,擁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和純正的歷史傳承,在臺灣眾多社團當中素負盛名。
隨著南北軒的講師帶領大家拜完神明,今天的體驗課程也正式開始,同學一來就要學習請神將的步伐。
請神將的預備步伐叫做「丁字步」[1],跨步的時候膝蓋必須大幅度擺動,製造戲劇性的視覺效果。轉彎的時候更需要特別的技巧,講師說起范將軍神將(八爺)轉身時令人糊塗的口訣:「向左轉就向右轉,向右轉就向左轉。」這種看似怪異的腳步同樣是為了表演的身段──比起呆板地往左轉,表演者會往右迴轉個半圈,一轉過身剛好面朝左方,利用誇張的動作引人注目。如果轉身的速度夠快,范將軍背後用黃紙做成一頭茂密的長髮(高錢),會被急速甩到空中,讓表演看起來更加華麗。
圖2 : 大家一起練習神將的「丁字步」
步伐的練習已經不容易,但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接下來同學們就要真正進入神將的內部,扛起二、三十公斤重的裝備,扮演廟會陣頭常見的八爺[2]。一背起神將的重量,同學才走幾步路就要支撐不住,更別提維持剛才練習的步伐。而實際的出陣表演卻往往要扛上好幾個鐘頭,有時甚至是一整個晚上,由此可見這項傳統技藝所需要的體力。
圖3 : 要進入神將內部需要大家的協力合作才行
表演進行時,軒社的樂師也在一旁幫忙打鼓,為表演者製造輕快的節奏。但同學的腳步卻顯得愈加沈重,因為他們走路的同時還得控制八爺的兩隻木製的手臂,反覆做出搧風與擦汗的動作,實在難以跟上節拍。當表演的同學已經開始手忙腳亂,玩心大開的樂師們又趁機落井下石,拍子越打越快,令人更加手足無措。場上的表演者不時落得同手同腳的彆扭姿態,反倒成功娛樂了周遭的觀眾,讓場邊的大家笑得開懷。
圖4: 同學們輪流體驗請神將並實際演練「大仙尪仔」的步伐
體驗過請神將之後,課程終於進入了最後的重頭戲,南北軒的樂師們要為同學們現場演奏一曲。這次帶來的戲曲選段叫做《渭水河》,是北管入門的經典曲目。只見一排樂師已經在座位上準備就緒,手邊擺著多樣的打擊樂器與絃樂器,各自零落地撥絃試音。當聲音都靜了下來,坐在中央的師傅才伸手翻開譜,放開嗓子演唱起來。一段段官話的唱詞在同學的耳裡聽起來陌生,但搭配著傳統樂器的伴奏,卻也漸漸顯露出熟悉的民俗音樂之美……
圖5 : 南北軒的伙伴與D-School師生一同合影
精采的表演結束之後,大家開始針對聽不懂的段落盡情發問。師傅談到官話即便難懂,從前的觀眾已經聽得習慣,自然能夠明白意思。而年輕一輩的同學雖然比較少接觸戲曲,但在今天這樣的學習之下,倒也一點一滴累積了北管的相關知識。課程最後,師傅特別教了一句唱詞,讓大家跟著一起複誦與記憶。或許,這正是以北管特有的師徒口授方式,將傳統音樂的火苗傳給在場每位同學了吧。
[1] 戲曲身段,雙腳呈垂直方向接觸,左腳跟靠在右腳窩處,兩腳尖對兩斜角,如丁字,所以叫丁字步。
[2] 八爺神將約20公斤、七爺大約30公斤左右。
淡水南北軒官方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msui.beigu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