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ds5221

生活即博物的展示與實踐


開課學期:
授課教師:

這堂課將探索在後博物館視角下,博物館的創意實踐作為形塑地方社會生活的行動意涵。

一般傳統理解現代博物館為從事典藏、研究、展示、教育推廣工作的建築物或是機構,其主要透過專業者的分工,以物件作為媒介來產生與建構知識加值。但近年來博物館在跨界跨域的蓬勃發展之中,產生許多新的意涵。廖世璋(2016)即指出,不管是包括著重時代社會議題潮流的「新博物館學」、聚焦棲地脈絡體系的「生態博物館」、凸顯個人經驗想像的「無牆博物館」或是強調多元社群實踐的「後博物館」,其都意味著博物館領域開始朝向多元化、世俗化、地方化與多樣化的發展。 

尤其,在後博物館的觀點下,博物館體驗成為不同社群參與體現多元價值、眾聲喧嘩共構的過程或經驗,博物館的知識本身即來自於地方生活經驗以及反思認同,因此成為一種去中心化的地方實踐與社會參與模式。 本課程將生活博物館(living museum)概念視為一種地域設計及建構族群與地方意義的對話空間與體驗過程。其中,「創意」扮演重要的角色,因為創意讓我們可以藉由各種生活物件展示與實踐之道與不同人建立連結,形成對話社群。當博物館的策展與參與讓人們開始藉由圖像、書寫、各種媒材創作展現自己的創意,博物館也打開了思考與連結的可能性,讓人人都能夠賦予日常生活經驗意義,成為為自身所出社會創造與記錄歷史的一份子。

事實上,在社群媒體興起的今日,人人都在日常實踐中,在線上扮演策展人,展演與詮釋自身對所處世界的經驗意義。當線上線下的生活開始虛實難分,時間與空間交錯堆疊,對於我們理解地方文化產生什麼樣的影響?這堂課將會透過課程將透過文本閱讀與案例討論、場域實作等方式,來探索線上展示的形式與媒介對於「轉譯」與「共創」地方知識,紀錄與分享互動體驗的意涵。

本課程為臺大大學PLUS計畫辦公室執行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計畫,在南澳場域所發展出的特色課程之一。這堂課視生活博物館(living museum)為一種地域設計及建構族群與地方意義的對話空間與體驗過程。

本學期(113-1)課程將探究南澳泰雅生活「與物共生」的社會關係,期能夠帶領臺大學生以南澳布拉格雞「雞舍」作為策展空間的設計出發,與雞戶互動對談,藉由南澳物種與物件生態環境為媒介,與雞戶互動來蒐集南澳雞戶生命歷程敘事,呈現南澳泰雅人-物-境交織的部落社會關係探究當代泰雅社會經濟生活與所處環境連結的意涵。本課程的規劃安排,將透過理論的探究、文本閱讀與討論、場域實作等方式,探究在後博物館視角下,生活博物館作為地方社會實踐的意涵。

Tel : +886 2 3366 1869
Address : 100047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卓越研究大樓409室
Room 409, Building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No.18, Siyuan St, Zhongzheng Dist, Taipei City 100047,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