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ds5314

食物設計與社會創新

核心能力

#Making #Creativity #Storytelling

開課學期:
授課教師:

台灣自2002年加入WTO後,正式廢止啤酒專賣制度,市面上開始出現小型本土啤酒廠,標榜台灣在地方風土的精釀啤酒(craft beer)風潮漸起,在銷量日漸下滑的啤酒市場中逆勢成長。台灣雖然沒有生產大麥、酵母、啤酒花等釀造啤酒所需的基礎原料,但因著釀酒師使用在地作物創造不同風味,本土農業生產者也逐步接合進精釀啤酒的生產網絡。台灣的精釀啤酒產業也從「在這個地方生產」開始有了「這個地方的味道」(taste of place)。

只是,這味道多樣又苦澀。

台灣精釀啤酒常用的本地作物分別是水果、茶葉、香料,水果香氣記憶點鮮明,茶葉有是少數建立「產地標章」(geographical indication)的農產品,而部落飲食常見的馬告、刺蔥也為啤酒增添特有風味。在這門課,透過到部落走讀,我們將認識當部落原有的釀酒文化因公賣制度中斷,台灣社會對原住民的刻板印象只有嗜酒卻不解緣由時,以馬告、刺蔥、紅藜等部落作物來生產地方感的精釀啤酒,承載了哪些矛盾、兩難與可能?

修課心得

我在這堂課中最大的收穫,是從啤酒為出發點,看見商品背後的設計理念和設計者想要傳達的價值。在以往接觸啤酒的經驗中,啤酒大多是作為聚會時的娛樂性飲品,是在熱炒店時、音樂節、剛考完試時想要放鬆時尋求的慰藉,但我考量的通常是風味或價格,不常跳脫原本的習慣選擇新啤酒,也鮮少去看啤酒背後的故事。

但在這堂課中,無論是參訪金色三麥的酒廠,到實地去走訪新竹尖石,和禾餘麥酒的相關人員聊聊,都在讓我們看見一瓶酒身上所含有的價值。一瓶精釀啤酒,不一定只是為了迎合消費者的喜好所製成的口味,背後可能也是希望能推廣某個議題,或希望能夠解決某特定群體在商品銷售環節中的困境做為出發點。

_


搭配走讀課程作為議題資料的收集,這門課讓人印象深刻的其中一個部 分。過去在很多報告或專案課程大部分都會以文獻資料自行收集,但這門課透 過兩天一夜實際到場域田野收集資料,讓我們對於議題是直接接觸而不是站在 遙遠的一邊翻閱二手資料。然再走讀前老師也提供了一些背景資料,例如請專 家學者到教室分享,讓我們再走讀的時候不至於對部落因不理解而冒犯某些部 分。走讀的期間,最讓我震憾的就是「被封起來的大冰箱」。記得當時林益仁老 師向我們介紹的時候,我們就望著那一片山林,用導覽器聽著他的介紹,我當 時看著“大冰箱”發呆了很久很久,如果不是親眼看到,大概也不會有這麼大 的感觸。這一刻也讓我重拾對於田野的興趣,讓我覺得如果對議題有興趣,實 際到場,貼近的接觸,去感受絕對有更多的理解與收穫。

專題成果

G1:余睿祥 莊宇辰 戴佑珍 籃予彤

拓展酒標功能,透過撕掉標籤的活動設計
溝通不同類型的污名議題

G2:林家漢 林聖謀 謝恩慈 謝惠婷

把部落的走讀見聞與複雜角色,濃縮為劇本殺形式
在遊戲中增進玩家對議題認識

G3:王芷筠 林宇晨 許祐嘉 蕭琮嬿

重新設計部落參訪的伴手禮購買環節
透過「看得到喝不到」的酒,溝通複雜的土地議題

G4:李昇峰 李若慈 黃幃琳 黃胤怡

將部落的食物地景設計成桌巾
融入點餐環節,為美味增添文化知識的設計

教學團隊

授課教師
創新設計學院 黃書緯

授課教師
社會學系 簡妤儒

課程助教
建築與城鄉所 高彤

課程助教
人類學系 劉亦慈

Tel : +886 2 3366 1869
Address : 100047臺北市中正區思源街18號卓越研究大樓409室
Room 409, Building for Research Excellence. No.18, Siyuan St, Zhongzheng Dist, Taipei City 100047, Taiw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