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n\n
這週開始,各組要修正上週的業師意見回饋,並且正式進入原型實作的階段。設計專案的階段看似反覆徘徊,但過程中的時時刻刻都是獨特的經驗,並且依循著清楚的架構,逐步累積設計的養分。在上學期「智齡設計」花了很多的時間在進行設計空間的探索,下學期面臨一個又一個的原型挑戰。這些原型都是邁向最終產品的進化史,每個原型有不同的目標和功能。黑馬原型,就是要把過去團隊覺得不可行的點子拿出來討論,重新檢視「不可行」是否真的不可行?還是被既有的迷思困住了?
\n
\n 接下來的實作階段,將不停的重複實作、測試、修正的步驟。課程報導也會將重點轉移到跨領域合作、設計思考的各面向—不論是不是設計領域、有沒有做過跨領域合作的經驗,「智齡設計」的觀察,可以提供對此有興趣的讀者一些反思。
\n\n
\n\n
\n\n
\n\n
\n\n
智齡設計之課程觀察與省思
\n\n
這週協助同學的老師,是世新大學數位媒體系陳俊廷老師,陳老師有很多帶領學生專案的經驗,他觀察到,這週同學們有一些修正,但是有些團隊方向還不確定,進度還要再加快,不然時間會不夠。陳老師建議,同學應該要把時間做排序,重要的事情要先做。不要一直飄在空中,要趕快回到表面。陳老師分享他過去帶過專案的經驗,認為同學們可以同時並行很多事情,不一定要像蓋房子一樣需要地基,可以邊嘗試邊收斂,才能把握專案進度。
\n
\n 很多團隊現在進入膠著,沒什麼信心和動機,會冒出不知為何而戰?為誰而戰?前幾週,大同工設系楊朝陽老師曾與同學分享過,他對於「完成成品」其實是很有信心的,從工設系做專案的經驗來看,不論好壞,作品是一定做的出來的,但是做出來的東西對自己是有意義的嗎?比起只是「完成成品」,或許這樣的意義是更值得追求的。
\n
\n 在緊湊的時間壓力下,跨領域團隊合作聚焦設計的成品,但卻對自己設計的成品是否能夠成行,而感到沒有希望感,團隊間瀰漫了擔心與無力感。在團隊中,要怎麼協調每個人的想要追尋的意義與價值,又要能協調找到合理的設計方向,進而踏實的完成每個原型。
\n
\n 這樣的時間限制,成為每個團隊背後巨大的壓力,每個人對於在緊迫的時間壓力下必須讓作品成形的想法都不一樣,這樣的壓力,團隊該如何化解?又要如何因應?專案團隊百百款,各個合作的故事雖然各不相同,但這樣的情境想必並不陌生吧?時間滴答滴答的流逝,要怎麼取捨讓作品成型,每個人的想法都需要給予表達、訴說與聆聽的空間,讓團隊成員都有機會聽見彼此內在說不出口的話,相互支持與鼓勵。
\n
\n 陳老師分享,他認為只要針對使用者需求的問題好好的去解決,並把團隊的想法具體化,其實就已經相當不容易了!因此,團隊對想像中的作品完成度要到哪裡?對完成成品要多完美?有哪些要求?需要多一些省思與思考。
\n
\n 「為何我們要坐在這裡跟大家討論?」、「團隊想要達標的方向是什麼?」、「團隊背後的設計哲學是什麼?」,這些都是我們思考與嘗試、嘗試再修正、修正再思考,不斷來回的歷程!度過不斷來回歷程的挫折、度過挫折中不為人知的心酸,就如同我們學著應對生活中,那些不為人知的挫敗經驗,我們能夠擁有不把挫敗經驗相等於自己不夠好、自己沒能力的慧見,在挫折中成長,從挫折中學習。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