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 –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D School Tue, 24 Dec 2024 05:42:38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7.12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1/05/cropped-logo-512-32x32.png 112-1 –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32 32 人文大道通:人文產業職涯面面觀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118/ Fri, 25 Aug 2023 07:06:07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ost_type=courses&p=10742 每年就業博覽會,大多都是科技業、金融業來校徵才,想走人文產業的同學對於未來職涯有哪些選項,一直都沒能有完整的了解跟認識。有時候也因此覺得擔心或徬徨。這些年在業界,有很多跟人文專長相關的產業都做得很好,也有滿多的機會跟選項。但可惜在學校裡,沒有一個課程能完整地幫助同學了解。

在這課程裡,我們邀請許多在各行各業做得很成功的夥伴,當中有許多是我們台大人文社科領域的校友,來我們這個課程跟大家分享出版、文創、廣告、品牌、行銷、創意、策展、ESG/永續等各種產業的樣貌是怎麼一回事?

特別是,我們希望他們分享這些產業裡有哪些工作很值得大家來做?在這些校友當年在大學剛畢業的時候,又是經歷過什麼樣的過程才走到今天這個位子的?如果同學對哪些工作有興趣的,我們需要在畢業前多增加哪些能力或哪些經驗,會對畢業後找這樣的工作很有幫助?

綜上所述,為拓展學生對於產業的認識、加強學生對於個人能力的理解並強化社會新鮮人與產業之間的適配度,本課程擬邀請業師分享職涯經驗及其轉職之心路歷程,搭配資料檢索及業內人士深度訪談,強化同學對於產業實質工作內容及所需能力之認識。期待修課同學通過本課程不僅「認識世界」,同時也能進一步探索自我,找到個人第一份工作的目標,提早為進入就業市場做準備。 


葉丙成:「別被有限的選擇困住,而無限焦慮。」

「人文大道通:人文產業職涯面面觀」於112-1首次開課,由D-School副院長葉丙成教授、外文系黃山耘副教授,以及畢業於臺大中文系、華山前品牌長劉冠吟學姊共同策畫,瞄準多數文學院、社會科學院對於職涯發展感到不安的同學。本學期第一堂課,葉丙成教授就提出「這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年代」,鼓勵同學「別被有限的選擇困住,而無限焦慮」。並提出「找天命三步驟」:認識自己、認識世界、再連連看。

認識世界

本學期廣邀同樣畢業於臺大人文科系,目前在出版、文創、品牌行銷、ESG、新媒體等產業耕耘的優秀學長姐返校分享,期待透過開啟修課同學對於未來求職的新想像,同時舒緩同學未來工作發展及薪資焦慮。

課堂之外,本學期額外辦理18場職涯線上分享會,開放修課同學自由報名。線上分享會邀請課堂講者所推薦同產業的工作者分享自己求職歷程及目前的工作性質。從產業中的不同工作出發,拓展同學對於就業的可能性,也確立身為在校生可以努力的方向。

認識自己

課程也鼓勵同學主動探索、展現自己。每周同學需繳交一篇職業調查報告,並課堂開始時隨機尋找四位同學分享調查結果。一方面鍛鍊語言組織與表達的能力。另一方面也達到資源共享的目標。

另外,課程每周開放同學申請擔任引言人,為講者開場。除了讓聽者快速認識臺上的講者,創造自己「被看見」的機會,也藉此更認識自己的特點。


黃山耘:「面對未來時,不要怕,不會死;不會死,不要怕」

課程的尾聲,黃山耘副教授也提醒同學,停在「舒適圈」並不非十惡不赦,重點是了解自己。最後以「面對未來時,不要怕,不會死;不會死,不要怕」勉勵同學面對兩難時以此面對恐懼,帶著勇氣選擇。

]]>
使用者經驗研究與設計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226/ Fri, 25 Aug 2023 07:01:27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ost_type=courses&p=10740 現代科技系統開發的過程中須考慮使用者經驗設計,其中包含了以下幾項重點:系統必須容易使用、學習、簡單操作、達到使用者所需之目的等。本課程將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確保最佳的使用者經驗。課程內容包含使用者經驗設計的基礎、使用者研究量測的內涵與方法、如何收集質化與量化的使用者資料並分析、使用經驗、使用性測試等。

本課程將利用設計思考為課程框架,以現實生活中的議題為導向,設計思考是一種應用創造力的創新科學方法,為棘手的問題提出新穎的解決方案與評估。設計思考是讓自己沉浸在問題空間,圍繞痛點和機會領域進行創造性思考,然後迭代地(iteratively)對全新解決方案進行原型(prototype)探索與設計的過程。設計思考專注於傾聽,使用者同理心,全腦思維,合作和實驗與實作。它可以應用於任何團隊和任何領域 – 從建築與設計到醫療保健與產品開發。從“好神拖”到“Tesla: 電動車”到“銀青共創”的一切都是設計思考的結果。設計思考的技巧、科學和工具也可以應用於非營利組織和公共部門的問題。本課程著重同學間的合作學習與思考解決各種問題與實作解答。

授課老師:袁千雯 Tina

]]>
展齡創生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318/ Fri, 25 Aug 2023 06:57:54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ost_type=courses&p=10738

本課程為地方創生領域專長的基礎課程,透過與同學一起探索「在地」社區營造/設計對於地方創生的意涵,從地方創生的視野與概念出發,以社區大學為主要觀察學習對象,探究檢視與探討分析社會樂齡乃至高齡族群以學習之名作為互助、自主參與社區共生創生的可能性。

課堂活動透過校外參訪、講者演講、文本閱讀、跑桌討論、小組提案的方式,探討展齡活化與地方創生的意涵,達成以下學習目標:(一)增進對於地方創生策略與運作模式的分析能力;(二)反思社會如何建構與形塑「老年」的社會角色;(三)促進對於發展共生社區全貌觀的理解力與連結力。

【校外參訪—萬華一碼村】在地整體照顧的視野,一起大變老的社區

展齡創生課程的同學們於 10/24 來到萬華一碼村,認識了豐富的社區活動,走進社區居民們的日常生活的場域,看到地方創生如何在這裡深耕發芽、成長茁壯,吸引並支持社區居民、民眾與助人工作者、多元社群,一同對話並開創美好的跨域方案。這次參訪使同學深刻感受到社區參與的力量,透過看到一碼村將地方創生的知識應用於實際情境,幫助改善社區,促進可持續發展,讓我們看到跳出文本閱讀外的各種可能,重新思考地方創生在真實場域創造的價值。

【跑桌交流—文本閱讀】在跨領域背景下交流,彼此解惑並碰撞新火花

每周的課堂都會邀請不同的同學擔任桌長,共同分享在文本閱讀中得到的收穫、反思與疑問。藉由討論的過程,為不同系所的學生創造對話空間,從原屬學科跳脫出來與他人交流,並學習從不同觀點思考相同議題,提出的想法。

【小組期末專題:臺大校園生活展齡創生提案】

期末時邀請各組進行現象研究,並從看到的問題發想出策略行動,並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同時涵蓋希望達成的願景、價值組織、關係利害人、組織連動等等。同學們創造了四個充滿創意與創新的提案,分別是:「臺大校園青銀友善:共融空間設計提案」、「活化臺大綠房子:創造青銀互動平臺」、「青銀共榮的台大散步節」、「改造活大:學生透過專業提供高齡服務」。

課程團隊

陳懷萱 老師

李芯恩 助教

]]>
看電影學愛情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117/ Wed, 18 Jan 2023 09:13:18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ost_type=courses&p=9750

看電影,學愛情
Watch Movie and Learn How to Love

課號:DS5117;開課學期:111-2、112-1、112-2、113-1

課程介紹

本學期是看電影學愛情成為正式學分課的第二個學期,為了滿足為數眾多想要修習愛情學分的台大學生,課程團隊在這個學期開放更多的同學選課,以回應同學們的需求與期待。

自從110-2與111-1學期以「設計你的課程」、0學分的方式開課以來,每個學期我們都會嘗試更加優化課程。最初的課程只有8周,以「愛情的不同階段」與「愛情的經營之道」為設計主軸,希望能以看電影、劇情討論與知識授課的方式,打開學生的愛情感官、分享交流彼此的愛情經驗,並從許多前人留下來的愛情經典來學習愛情;而成為正式學分課之後,課程團隊有感於當代愛情的複雜性,因而再加入了「遠距離愛情」與「開放式關係」的課程主題,來為深陷茫茫情海的同學們,指引出一道方向,也試圖探討不同的愛情型態,來更加觸及愛情的本質。同時,我們也秉持著愛情不能只是紙上談兵的信念,設計了以「旅遊」為主題的期末專案,不論是想要一個人舊地重遊,緬懷那些和前任走過的風景,再好好放下回憶前行;或是想要和伴侶增溫,來一場只屬於兩個人的冒險;或是想要與課堂新認識的三五好友,更加認識彼此而產生情愫的火花,都是我們所樂見的,希望同學們將課程所學實踐在專案中,真正帶回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我們期待大學教育能成為一種全人教育,而不是只是訓練學生成為一個考試與寫報告的機器;人類高度複雜的思考能力與五花八門的七情六慾,使我們時而理性而感性、時而神性時而獸性、時而利他時而利己,這些都讓我們成為一個「全人」不如字面上那樣容易;而我們相信學習愛情正是學習成為一個全人最好的媒介,經歷愛情中的酸甜苦澀,能讓我們更加認識自己;實踐愛情的真諦,能讓我們更加內化那些習以為常的道理,而成為對於家庭、對於社會都更能共善的存在。

課程內容

本課程前10週是課堂授課,每週會實際在課堂上觀看電影,並在觀看電影後將進行課堂討論與授課,討論與授課之內容將會與每週的課堂主題與電影劇情連結,促使學生結合感性與理性來思考愛情的議題;後6週的課程則是期末專案,期末專案是以「帶回一個不一樣的自己」規劃並且實際執行一場「旅遊」,以旅遊的方式讓參與者能夠體會並實作愛情相關的重要能力:跨出自身的舒適圈、擁抱生命中的意外、與活在每一個當下。

修課心得

臺大外文系 吳O諠

學期初的時候,單純是因為課程名稱很吸引我(我喜歡看電影,也憧憬墜入一段感情)就決定選選看這門課,得知自己加選上的時候更覺得自己是「天選之子」,內心十分喜悅,更期待課程的開始。甚至,是抱著或許可以在課堂中和新緣分相遇的盼望前往第一堂課。

經過幾個禮拜的課程以後,我發現這堂課跟我的想像其實存在很大的差距。何以這麼說呢?我原本認為,這堂課對我來說最大的作用莫過於認識新朋友,愛情嘛,有什麼好深入探討的呢?然而經過整個學期後,我發現自己真的思考了很多不曾想過的,有關愛情的問題。到期中為止,因為大部分電影都呈現了經營愛情辛苦的地方,男女主角也幾乎沒有跟彼此走到最後,所以我對課程收穫的感想原本是「原來經營愛情比我想像中還要不容易,好辛苦啊。」對於完全沒有戀愛經驗的我來說,其實是有點勸退,讓我對愛情稍微產生負面想法的,好像,我現在這樣一個人生活更好。

但就在某天,我在看漫畫時看到一句台詞:「因為喜歡上了,才是理想型 啊!」後,我又重新開始思考,「愛情對我來說,究竟是什麼模樣?」還有這 堂課帶給我的最終感受到底是什麼?仔細思考後我認為,這學期我最喜歡的電影是「真愛每一天」,結尾男主角鼓勵大家「把生活過到最好的方式,就是將 每天都當作人生最後一天去過,去選擇。」這符合了我的座右銘:「Dream as if you’ll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ll die today.」比起愛情,這部電影 讓我學到的是面對人生那股永不熄滅的熱情與向上積極的勇氣。

至於愛情方面,我反而在電影「我就要你好好的」中的主題曲<Not Today>收穫最多,它同時也是我在課程裡最喜歡的歌曲。他一再提醒我,愛要及時,更將上述對人生的熱情融入到愛情觀裡。If we wanna live young, we better starttoday,這是整首歌我最喜歡的歌詞,我竟漸漸地體會到,當你愛上一個人時,絲毫不會有猶豫,「我愛不愛他?」這個問題從根本就不存在。會因為他開心而開心,想一起走得很遠很遠,也想在所有短暫的片刻裡一同度過最燦爛的季節。「在做什麼呢?飯有沒有好好吃?」不時想著這些,不知不覺中,那人便這樣闖進了自己的生活。縱使現在的我仍然是獨自生活著,我相 信在未來某一天,我肯定也能遇到那個「他」,或許那時在課堂上所學的全部 就能派上用場了吧。

最後想分享,期末專案很有趣!讓本來可能完全不會有交際的我們聚在一起,聽了很多彼此的故事,一起笑了很多,我很珍惜這樣的緣分,更希望日後能夠有機會和同一群人出門,聊天談心,交流生活。這堂課真的值得修習!

臺大中文系 陳O寧

我在這堂課中學習到最印象深刻的單元是愛情的心態,可分為四種:討好者、誘惑者、競價者、超越者。我在上一段感情前一直以為自己是超越者,能夠在關係中做自己,不將擁有男女朋友視為勝利,能在關係中保持真正的平衡,用真實的自己,發自內心的與對方「做朋友」。然而,我發現自己某些時候 其實是競價者,太習慣用條件為別人和自己打分數,在找對象時過分注重對方 的各方面條件是否符合自己設定的要求,而不是選擇真正相處舒服自在的人,因此無法長久地維繫感情。在上完那堂課後,我開始學習誠實面對自己,學習看見他人不同的價值,而非總是用外部事物決定一個人的分數,也不應總是為他人評分,更真誠地面對一段關係。

我在執行期末專案獨旅的過程中,在青年旅館遇見了一位目測年紀與我相仿的女孩,那天只有我們兩人入住,在交誼廳時,我們各做各的事,沒有交談,隔天我離開之前在樓梯上遇到她,我們互相點個頭,便擦身而過。後來我回想這段經歷,我有些後悔沒有去找她搭話,即便是客套的問候也好,我們在同一個時間選擇了同一間青旅,冥冥之中必有緣分,我很好奇她的故事,她看起來不像是只住一天,我很想知道這個跟我年紀接近的女孩為何也會來獨旅,但這就只能變成遺憾。有些人錯過便不再,如同愛情,若沒有在最好的時機把握、建立關係,那麼兩人最終的命運也就只是擦身而過罷了。

整體來說,我認為這堂課帶給我很多思考,跟著老師的引導,在每一堂課 根據電影中的議題進行討論,也讓我對自己的愛情觀更加了解。

臺大心理系 張O姍

我覺得這堂課很特別,和其他課程單純講述理論不同,多了討論與實踐的部分,尤其作為母胎單本來以為在課堂裡是少數,結果意外遇到蠻多牡丹人XD大家的原因也是百花齊放,交不到、不想交、不需要,回想起來我在大學時的狀態好像也從很想交,到交不到,再到似乎不需要,並開始懷疑自己是否真的 需要一個伴侶,看完一系列的電影後,探討初戀、相伴、分手、單身,探討愛 情的本質、婚姻的意義,彷彿先幫我預習了一整套流程,過程中也不斷思考我喜歡怎麼樣的相處方式、喜歡的特質、還是最喜歡和對方在一起時自己的樣 子?雖然戀愛看似是和伴侶的交互作用,但其實也是幫助尋找「自我」很重要 的過程。

雖然這堂課是由觀影、討論、上課等部分構成,但我覺得最精華的便是和 同學討論的環節,在討論過程中,可以發現很多人的價值觀和自己不同,也會 有特立獨行的想法出現,但我能從這些多樣化的想法從中反思自我的認知及需求,還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另外也透過這堂課看到一些精彩的電影,《花束般的戀愛》是我最喜歡的,BE劇情通常不會惹人喜愛,但浪漫的相遇和 後期的衝突破開螢幕,將現實與戀愛中的悲歡離合呈現在觀眾眼前,和所有靈魂共鳴。(私心覺得《王牌冤家》也蠻適合放進片單裡的)

期末專案時我選擇獨旅,主要是因為大三搬到租屋處開始和室友磨合相處後,就連回到家後也要和室友進行一些必要的社交,總覺得沒有「自己」的時間,所以先從這點認知到自己在關係中不能接受一直黏在一起,旅程中比較特別的是,我的住宿點選在青旅,所以和其他旅友及老闆多少有一點交流,一直覺得自己是個較為內向的人,但來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和陌生人交流,竟意外地讓我覺得有趣和新奇,這趟旅程後才發現,看來久違地認識新朋友對我來說也是很好的活動。

我覺得月老配對表單的部分還蠻好玩的(之前還在社群掀起一波討論),表單的問題蠻周全,但我覺得破冰問題可能不是必要,因為觀察下來大部分都是互追了IG後就不了了之,如果個性都比較內向其實蠻難主動去私訊對方,可能以回個限時作為開頭比較舒服!我也是有一次疑似看到配對對象,才找到機會鼓起勇氣私訊對方,之後也有根據各自有興趣的話題進行延伸,蠻感謝這個活動的,就算最後沒有收穫愛情也獲得了一個很好的朋友!

臺大化學系 陳O硯

當初會選這門課,是因為在一次跟一位對心理測驗頗有心得的朋友聊天時,他帶我做了一次16型人格測驗,結果是ESTP。那天他分析了許多特質,我基本上都忘了,但有一句話卻印象深刻:「你是不是分不清楚友情和愛情?」聽到這句話我傻了,思考了好幾天,赫然發現他說得好像是真的。

就結論來說這堂課確確實實有幫助我開始了解自己在愛情中的角色。課程透過愛情電影的欣賞與解析,深入探討影視中的劇情要如何對現實中的我們有幫助。上完一學期的課我對自己的感情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認為所謂:在情感上混淆界限,或是:在友情和愛情之間掙扎;只是一種反面的描述。為甚麼這樣講呢?有一周是在探討《單身啪啪啪》這部電影,女主角一再陷入愛情,卻都得不到幸福,要一直到她明白愛情的真正意義,不再執著,單身的生活也要好好過,這時才真正收穫幸福的愛情。我看完電影意識到這件事情好像也可被正面論述為:不拘泥於表白的這種形式感,當你真正放寬心與人交往時,人際關係的進展也不是這麼重要了,或許水到渠成,又或許就是不適合當戀人只是能當好麻吉,這種情況如果硬要推進關係的話,就有可能造成難以彌補的裂痕。

這時就可以引出另一個的問題:為什麼會對友情和愛情之間的界限如此在意?在我看來是因為在某些文化和社會背景下,愛情常被理想化並賦予過多的期待,而友情則被視為一種較為平淡的關係。這種觀念的差異可能導致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混淆兩者的界限。那麼是不是把它們看作是兩種同樣重要但不同的情感連結,而不是對立的存在呢?

正因如此,我的期末專案便選擇了單人小組,這給了我一個完美的學習機會。我在旅途中盡我所能盡量跟陌生人搭話聊天,不帶有任何目的性的對談。並在途中與自己相處重新認識自己,熟悉與人沒有目的性的交談,關注於自身的感受,這種交流方式讓我放下了以往對人際關係的過多期待和焦慮。當我終於發現愛情友情其實根本不是對立的存在時,分不清愛情友情也稱不上任何難題了,不論愛情友情,與人相處放鬆心情愉悅,它們同時存在,又時時互補。當我們不帶任何預設的期待去與人交往時,卻又反而能夠更真誠地展現自己,也更容易建立起較深的情感連結。

雖然我描述得有點抽象,但這堂課的課程討論和期末專案真的讓我不再困擾於友情和愛情的界限,而是了解了他們的關係,並學會了在這兩者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點。

臺大政治系 陳〇庭

在這門「電影學愛情」的課程中,我獲得了許多寶貴的心得和體會。透過 這堂課,我不僅學到了關於愛情的理論知識,更在情感和人際關係方面有了 深刻的反思和啟發這門課給了我對愛情的不同理解和視角。透過觀看各種風格和主題的愛情 電影,我開始意識到愛情可以呈現出千變萬化的形式,每個人對愛情的追求 和期待都不盡相同。這讓我更加明白,愛情並非單一的模式,而是多樣且複雜的。

從電影中,我看到了純粹浪漫的愛情,也看到了現實中充滿挑戰和妥 協的愛情故事。這些電影角色的經歷和情感,使我反思自己對愛情的期待和 價值觀,並學會更加開放地去理解和包容他人的愛情觀。

通過對電影情節和角色的分析,我逐漸明白愛情不僅僅是浪漫和甜蜜,還 涉及到深層次的情感、承諾、妥協和成長。

愛情是一個多面向的主題,包含了豐富的人生哲理和生活智慧。這些觀念的學習,不僅豐富了我的愛情觀,也讓我更加理解愛情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我開始認識到,真正的愛情需要兩 個人在彼此成長和互相扶持中找到平衡。

在期未專案中,我經歷了一些有趣和挑戰性的事情。與小組成員一起準備專案時,我們遇到了意見不合和時間壓力等問題。然而,通過相互溝通和合作,我們最終成功完成了專案。這個過程讓我深刻體會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也學會了如何在壓力下處理和解決問題。專案中的挑戰,讓我看到自己在團隊中的角色和價值,並學會如何更有效地與他人合作。

關於月老配對活動,雖然我沒有特別參與,但我認為這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這種方式能夠讓有興趣的同學們互相認識,增加找到志同道合朋友的機會,是一個很好的社交平台。即使我沒有參與,但我相信這類活動能夠 促進人際交流,為大家提供更多交友和互動的機會。

課堂觀影

電影欣賞
電影欣賞
上課內容講述
上課內容講述

關於期末專案

期末專案帶給我什麼?

我發現原來我在忙碌的生活,從來沒有停下來好好看過生活周遭的人事物,那時才發現我一直想要跟上別人的腳步,永遠都在追別人,從來沒有在自己的時區,好好看過原來我會什麼?我有哪些優勢?還有我喜歡什麼?也是拿時才發現原來我慢慢走,只要走也能走到終點。

我在旅途當中,不斷意識到對於生活的不安全感並不是來自於家人、朋友或伴侶,它一直存在而我們需要去自己填空那份惴惴不安。因此,我理想的愛情不再只是互相舔舐填補缺口和傷痕,更多的是分享彼此完整性。

課程讓我明白,浪漫與現實之間並不是對立的,而是需要不斷協調的一段旅程。愛情中最困難的部分,或許不是尋找伴侶,而是如何在關係中維持一種健康且真實的連結,而這也正是我需要去努力解決的問題

課堂討論紀錄

課堂互動活動
上課小組討論
愛情議題討論
上課小組討論
期末專案成果發表

教學團隊

黃韻如 老師
D-School 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大學PLUS計畫協同主持人
臺大醫學系專任教授
月經:理論、思潮與行動

姜宗佑
課程程創辦者暨講師
愛情大學負責人
臺大物理治療學系畢業

戴維庭
課程助教
法律學系

徐子翔
課程助教
生命科學系

]]>
社會設計的基本形式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112/ Fri, 06 Aug 2021 07:17:44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ost_type=courses&p=9061 社會學是一門喜歡「找問題」的學科。社會學家通常主張應當要在無疑之處存疑,也就是要去揭露出理所當然背後的不理所當然。雖然,這種找問題的能力是社會學教育訓練中相當重要的一環,但Robert Nisbet提醒我們這之中其實有「展示的邏輯」(logic of demonstration)和「發現的邏輯」(logic of discovery)之別。簡單的說,展示的邏輯是一種表達的形式,以知識的接受者為中心,著重於生產出來的知識如何被看到,就好像成熟的社會學家都知道如何處理知識、進行溝通,以將知識擴散出去。相反的,發現的邏輯卻是以知識的創造者為中心,用以產生研究問題,只是它仍舊必須配合展示的邏輯,否則就僅止於個人發現,無從貢獻於這廣袤的學術社群。

一直以來,「文字語言」都是社會學習慣的展示媒介。社會學者擅長用精準的概念定義社會現象、綿密的文字分析社會議題,大部分的社會學教學也因此以閱讀和論述為核心,配合實證研究的方法訓練,使學生可以透過文字形式進行社會學的思考與實踐。那麼,如果要展示媒介不是文字,而是圖像、聲音,甚至物件時,社會學所習以為常的概念、研究、教學,甚至發現邏輯,又會有什麼樣的轉變?

鄭陸霖在《尋常的社會設計》一書中提醒我們,社會學家研究當代,「意味著要對習以為常的事物重新產生敏感洞察,所有穩定的制度最終都會落到日常中的尋常習慣。而習慣必定與物有關係,這點社會學家經常忘了,物改變了我們,並不只是身外之物」。是以,這門課邀請你與我們一同打開感官,回到日常生活的事物裡去,並且貼近物件所構成的網絡,理解網絡中人與物之間的共生關係。用身體去感受社會學概念,用雙腳去經歷物件社會,用雙手去輕推網絡變化。


在這門課,我們將把符號、秩序、品味、場域、自然、功能、分化、技術、衝突、論述、監控等社會學概念,搭配不同的設計物件分成四個與我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主題,構成一個「半徑五米」的劇場(thearte),然後採取以下方式進行三週的理論(theory)探索:

– W1 Ready:體會,透過物件將抽象概念具象化,讓身體與之碰撞。
– W2 Set:關係,描繪一個系統網絡,存在於人與人之間、物件與人之間、物件與物件之間,制度與人、物之間。
– W3 Go:介入,抽換系統中的某個物件,使網絡產生不同的動力變化。

這四個主題分別是:

  • 主題一:符號與社會秩序。我們將以「啤酒」為起點,討論人們如何「學喝酒」?如何在飲酒作樂中習得一套社會運作的秩序邏輯?如何思考物件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何將味道與地方連結起來?如何將這些複雜的知識轉換成為符號?
  • 主題二:功能與空間分化。我們將以「公園」為起點,討論人們如何「作規劃」?都市空間為何被區分成不同的功能?人們的行為如何在空間中被想像與規範?公民參與如何轉變這個固定的想像?我們又要如何理解公園中人造自然與生態之間的關係?
  • 主題三:技術與社會衝突。我們將以「單車」為起點,討論人們如何面對「技術物」?思考工具與人之間的關係?物件設計本是用來解決問題,有時為何會引起衝突?我們如何思考人、物、境之間的互動方式?
  • 主題四:觀看與社會論述。我們將以「相機」為起點,討論紀錄生活對人們來說為何重要?觀看與被觀看之間的關係如何隨著媒介演化而轉變?我們如何思考個人、資料、機器之間的權力關係?

當然,修課同學都將接受「Weak Object, Strong Impact」的設計挑戰,從自己半徑五米的日常生活出發,選擇一個日常物件,分析它的社會網絡,然後思考如何重新設計一個可以槓梗更大、更遠、更有社會衝擊的物件?

最後,這門課是由黃書緯(台大創新設計學院專案計畫助理教授)與鄭陸霖(實踐工設副教授)共同規劃,修課同學會被打散分組,並在分主題不同在台大總區與實踐大學兩地移動學習,請修課同學要把通勤時間考慮進去。

]]>
田野工作坊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215/ Wed, 17 Mar 2021 12:14:5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215/

112-1田野工作坊

田野工作坊作為田野的基礎入門課,便是期待能發揮「指南」的功能,透過課程單元組合包的形式,一步一步帶著同學們打開感官、練習觀察紀錄、進行訪談互動,並練習將收集到的資訊材料發展成初步的提問。

然而,指南並不是教戰守則或使用說明書,無法提供一套一體適用的SOP,田野工作的眉角也並非一學就上手。在蒐集素材、提出問題的技巧以外,更重要的是如何和田野地、以及田野裡的人們建立關係,而這便需要仰賴田野工作者以身為度、親身實踐才有可能練成。

因此,本課程會帶同學們一起討論各種田野中可能遭遇到的倫理議題,也邀請表演藝術工作者——壞鞋子舞蹈劇場的總監林宜瑾,以及華語碩士學程的汪俊彥副教授,到課堂上分享田野與表演創作的關係。同時,也藉此凸顯出田野工作坊作為跨領域課程的核心目標——重視每個人背景和個性的差異,並將這些個人特質視為發展田野技藝的養分。透過培養田野思維、結合自身能力,「做田野」的技藝在不同領域都能派上用場。

Show, don’t tell!以身為度的田野觀察與筆記

第一天的課程由懷萱老師開場,帶同學練習打開五感的田野觀察,並帶大家回顧課前的觀察作業,反思自己作為觀察的工具,是如何經驗並記錄田野場景。

懷萱老師作為課程的開場,即點出田野工作重要的「反身性」意涵————田野工作強調「以身為度」,不僅是指打開全身感官來收集資訊,更關乎反思自己與田野的關係,並在開展互動、建立連結的過程中獲得對於田野的新的理解。

訪談不是單向提問,而是「現身」與人互動、建立關係的過程

怡伃老師先從人物素描的活動開始,讓同學幫彼此速寫,引導同學從觀察、紀錄連結到訪談互動。怡伃老師指出,訪談的目的在於釐清觀察階段所得出的猜測,需要以探索和描述的方式蒐集受訪者的詮釋與觀點,才能進一步擴充問題。此外,訪談也是與受訪者建立關係的過程,要藉由訪綱設計與訪談互動來建立共識;因此,訪談時需要放下主觀的批判和評價,也應該站在受訪者的角度設計訪綱。

聚焦田野的過程沒有標準答案,持續觀察書寫再提問,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

如何在蒐集到豐富的田野資料後,進一步分析、並問出精確的問題絕非易事。俊頤老師分享了有關提問的竅門,也提醒大家一些常犯的邏輯謬誤。雖然並非所有田野工作都是以研究為導向,但具備問題意識能幫助田野工作者建立起自身與田野地的關係,也能對於自己蒐集到的資訊有更深刻的洞見。

田野百招:表演藝術與田野工作

第二天的課程也邀請到壞鞋子舞蹈劇場的總監林宜瑾,和同學們分享她以田野方法作為創作發想的經驗,並請長期擔任劇評寫作的國立臺灣大學華語碩士學程汪俊彥副教授,以對談的方式討論田野工作在表演藝術中的運用、以及田野工作者的反思,包含:做田野如何保持開放、彈性的思維面對田野地的變動,以及如何避免去脈絡化造成的風險。

課程團隊

臺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陳怡伃副教授
臺灣大學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專案計畫 陳懷萱助理教授

中研院社會所博士後 何俊頤研究員

]]>
全球創新的原理與實踐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303/ Wed, 17 Mar 2021 12:14:5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303/ 不用繞著地球跑,就可以直接與世界連線。 想與「異地同窗」的同學們一起討論、互動並組隊完成跨國界的任務嗎? 快來參與獨一無二的世界課堂,讓你獲得知識更能增長見識,用不同的視野看世界。 教育的終極不僅僅是在教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增長見識,同時加強人與人交流,除了教授與學生之間、也包括同學與同學之間相互學習的關係。世界課堂全球課程(iPodia Program)是由南加州大學維特比工程學院(USC Viterbi School of Engineering)帶領的iPodia聯盟創建,透過「無邊界課堂」(classroom-without-borders)讓聯盟學院的學生在同一個課堂參與互動,在沉浸式的即時網真環境中獲得合作學習的益處。 本課程將以講演與討論(lecture-and-discussion)、跨文化活動(cross-cultural exercise)及創新團隊實作(innovation team project)三種教學方式,循序漸進地讓學生透過跨文化分組討論及跨領域的互相學習,激發出你主動學習和創新技術的靈感。

授課老師

Professor Stephen Liu

Dr. Stephen C-Y. Lu 是南加州大學工程學院的David Packard的教授,研究領域為機械工程。他主持Viterbi iPodia(ViP)全球教育計劃和南加州大學的產品開發工程碩士學位課程。在1995年加入南加州大學之前,他曾是伊利諾伊大學香檳分校(UIUC)機械工程、工業工程和計算機科學的終身教授,也是UIUC知識基礎工程系統研究實驗室的創始主任。

課堂照片

課堂由美國南加州大學的Prof. Lu主講,因此透過Microsoft Teams和來自世界各地大學的同學們同步上課


同學們也會在台大教室內,延續討論在南加州大學所探討的內容


討論後,和班上的同學分享見解與想法

課堂期末報告

]]>
創新原型實作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202/ Wed, 17 Mar 2021 12:14:49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202/ 本課程為專案實作課程,強調加工場域的參與、實際動手實作、從做中學而完成完整作品等特色進行課程設計,培養學生具備良好的原型實作的能力,同時建立製作創新原型相關的背景知識,使學生能將自身的知識及創新的構想藉由整合實作能力後適當地呈現,養成可將創意真正實現的創新者。

課程將介紹製作原型常用的基礎知識與技法,並結合實際的實作練習,培養學生將創新的創意化為實體原型的能力。課程經由主題式的設計軟體使用、製造機具操作,到互動式電子控制板應用,讓同學熟悉現代基本的製造資源與工具,並實際動手操作以建立紮實的基礎實作能力,為將來製作創新設計之實體原型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同學建構動手製作的經驗之後,課程也將帶領同學認識自造者與自由軟體運動的背景與現況,以及互動設計研究者如何從這些實踐者的經驗中學習並讓設計更好。


本學期課程將與 Openlab.Taipei 鄭鴻旗講師D-School 實作中心新北市玩具銀行合作,以玩具改造為主軸,分別於期中、期末各進行一次作品展演。

期中【廢柴機器人大賽】

「廢柴機器人大賽」是專為低技術能力的人們所舉辦的相撲大賽,即使無法順利前進,又或者是稍微碰撞就壞掉,這些廢柴機器人奮勇碰撞的身姿卻反而讓人印象深刻。

由19位創新原型實作修課學生組成,在沒有技術背景的情況下拼湊廢棄玩具,製作屬於自己的機器人,10月2日這些「廢柴」們將一決高下,爭奪史上最「廢」的寶座。

期末學期專題成果

本學期以「生活中某個無用的、能因應環境變化的節律之物」作為期末專題,同學需於課後安排討論與實作時間以完成每週進度,包含設計提案、技術實作、進度報告、專案調整以及最後的期末作品展演,也需每週將進度更新至個人自造履歷以及作品介紹網頁。

]]>
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209/ Wed, 17 Mar 2021 12:14:49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209/ 音樂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欣賞音樂以及創作音樂(包含唱奏)也是人類的本能,不僅僅旋律性強的樂音能感動人,自然中的各種聲響也常常啟發與影響著人們的心靈。只是,經過學術深化之後大家漸漸地將音樂分門別類,視為一項高深的專有技術,漸漸地忘記人類享受音樂的初衷,也漸漸遠離音樂的意義與功能。

課程將帶領學生重新感覺周圍的各種聲響,從不同的角度學習欣賞與聆聽,體認音樂的多元性與藝術性。透過生活中的觀察體驗,發掘人類對於音樂的需求,針對特定議題,發想音樂可能的使用與表現方式,發揮自己的專長進行音樂與其他領域的創新設計與改造應用。課程會以分組的方式進行討論與實作,學生將由團體合作的經驗中激發出更多的創意與包容心,學習溝通與互動的技巧。

一、跨域合作學習

這學期「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課程與淡江大學「身體語言與環境探索」課程,以侯硐的礦工生活與礦場文化為目標場域,將礦工們的真實經歷化為故事,並用音樂及舞蹈創作詮釋。學期初,淡江大學吳文琪老師即帶領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的學生肢體開發,透過實際活動體驗舞蹈創造出的意象與能量,並將這個經驗帶到未來的音樂創作中。

二、走入場域田野調查

除了兩校跨領域合作的任務之外,這學期的創作還與猴硐礦工文史館合作,以礦工的故事為創作主題。學生透過實際走訪猴硐,藉由礦工帶領大家實際走訪礦坑,並分享多年前在現場發生的各種悲喜故事,讓學生對場域及議題更深刻理解。

台大與淡大學生前往猴硐,由當地礦工導覽礦坑遺跡及分享過往工作的故事。
台大與淡大學生前往猴硐,由當地礦工導覽礦坑遺跡及分享過往工作的故事。

三、創作合作

對兩校學生來說,彼此溝通合作都是最具挑戰性的環節,不僅要構思自身的創作,還要了解對方的需求,在一次次的協調、妥協和互信才得以完成一個創作作品。

兩校學生一起討論音樂與舞蹈的創作細節。
兩校學生一起討論音樂與舞蹈的創作細節。

四、在地回饋互動

兩校學生在12/10於猴硐瑞三整煤廠進行成果發表,許多礦工阿公阿嬤前來觀賞,在學生的音樂及舞蹈的創作中,感受到他們大半人生經歷的酸甜苦辣,這樣跨世代與跨領域的碰撞中,讓那段逐漸被遺忘的礦工故事得以有延續的曙光。

112-1淡江臺大舞樂共創X猴硐礦工文史館《迴望》猴硐瑞三整煤場演出照片
112-1淡江臺大舞樂共創X猴硐礦工文史館《迴望》猴硐瑞三整煤場演出
112-1淡江臺大舞樂共創X猴硐礦工文史館《迴望》猴硐瑞三整煤場演出演後全體人員合照

五、學生創作成果

]]>
設計你的人生 https://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210/ Wed, 17 Mar 2021 12:14:49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courses/ds5210/

你覺得人生真的可以被設計嗎?

如何在自己有限的時間裡,做出令自己最滿意的人生選擇呢?

在眾多想做的事情當中,我們如何去展開自己的第一步呢?

大學生活充滿無限的選擇,但卻缺乏正確答案;腦中滿懷創意,卻因為內外部的各種限制而無法自信且堅定地去實踐;學期已過,人生的目標和方向仍然模糊不清;甚至即使嘗試過許多選擇,依然在迷惘中徘徊不定。這些疑惑與狀態,是大學生涯中我們每個人或多或少所需要面臨的課題。

「設計你的人生」課程以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為基礎,將其精神融入人生設計的實驗中;鼓勵學員將自己視為自己人生中的「使用者」與「設計師」,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透過同理心了解自身需求,進而定義個人價值觀,並發想專屬於自己的解決方法;我們鼓勵學員勇敢跨出舒適圈,將腦海中的想法化為低門檻的行動,並在行動中覺察自我,透過迭代與反思,逐步展開自己新的人生選擇與方向。

課程設計-「設計你的人生」影響力之延續與創新

十六週的課程設計,皆由過往修課學員所組成團隊,透過課程負責人及老師們的帶領,於每週進行發想、討論與規劃,並根據每學期學員的需求進一步調整內容,以設計出更符合當屆學員們的課程體驗。此外也化身為隨桌引導員(facilitator),共同營造一個開放且安全的分享場域,促進學員們於課堂上的交流。

本學期課程團隊教練
Faci 隨桌引導學員的過程

課程階段介紹:

結合設計思考的五步驟(同理-定義-發想-原型-測試),以及回應我是誰、我要做什麼、我要怎麼做的三大課程核心問題,這學期的課程有以下五大重點。

一、打開分享界線

「時間」、「社群」與「實作」為本課程三大核心元素。學期初,我們藉由大紙法、Museum環節,增加學員們的互動性; 透過Blind Challenge來建立整堂課程真誠分享及專心傾聽的文化;藉由設計思考體驗方式,使學員們在合作的過程中,慢慢打開分享的界線,在課堂中感受「社群」所帶來的影響力。

二、探索內心的自己與他人眼中的自己

在同理及定義的階段,我們透過多種自我覺察的工具及體驗,帶領著學員重新喚醒對於生活日常中的感受;透過兩年事件的整理,看見自己的累積並嘗試梳理過往事件對於自己的影響;藉由自己與他人價值觀的探討,反思及收斂出自己所在意的價值觀,最後透過社群的角度將價值觀透過具體生活事件及感受的呈現,來看見價值觀與生活中選擇與行動的連結性,在這樣的過程中,慢慢看見自己真實的模樣。

三、換個視角認識世界,也換個角度面對過程中的挑戰

本學期我們也以不同的體驗形式:藝術創作、靜心覺察及五感體驗等等,引領學員在過程中覺察自我的同時,也能以不同的視角看待自己內心的世界以及外面的世界。透過這樣多元視角的體驗,轉換學員對於自我探索與解決問題的心態,如同接下來在追尋自己心動的人生道路,也能偶爾轉換模式及心態去回應自己所面臨的挑戰。

四、突破原有的框架,展開屬於自己的行動,發現自己的潛能

藉由經典的未來五年計劃,幫助學員們跳脫原有思考的框架,結合前面課程對自己了解的收斂,透過與多元背景組成的社群的激盪,發想未來的不同可能性;接著,來到本課程的重點特色-「實作」,鼓勵學員們從計劃中挑選想嘗試的事件,以低成本且足夠體驗的行動方式,展開為期兩-三週的測試,從中持續保持有意識的覺察自己的情緒及想法。

五、在探索的過程中,持續感受及重整,塑造出新版本的自己

十六週的課程,如同一場自我探索的旅程,「時間」不僅是一種流動的概念,更是內在對話的催化劑。學員透過每週三小時的課程討論、結合課程外數小時的日常反思,「時間」成為累積成長的關鍵要素。

期末發表以「歡迎回到尋路小屋」為主題,邀請學員以時間為主軸,從過往自己所重視的信念與價值出發,回顧這半年在課程內外的的收穫與成長,並描繪出自己未來理想的模樣;學員們將這些覺察融入創作,製作出屬於自己的內心小屋;透過分享彼此的作品,不僅看見十六週課程所累積下的啟發與收穫,也感受到在課程內外持續投入的努力都能一步一步引領自己找到更清晰的步調與方向。


最後,

邀請你/妳和我們,攤開過往、直視現在,發想與體驗未來的可能性!

在自我探索的旅程中,保持有意識的覺察,對世界的好奇心,

秉持著「不完美的行動勝過完美的不行動」的精神,

展開屬於你的探索之旅吧!

113-1 課程團隊 :

林伯衡、陳佑瑄、何孟軒、吳彥蓁、胡貫廷、洪詩媛、許宏穎、施彥廷、曹瀞文、孫子雲、張雅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