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D School Wed, 24 Sep 2025 19:02:16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7.14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1/05/cropped-logo-512-32x32.png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32 32 【徵才】全職|國科會計畫專任研究助理 1 名 https://dschool.ntu.edu.tw/%e3%80%90%e5%be%b5%e6%89%8d%e3%80%91%e5%85%a8%e8%81%b7%ef%bd%9c%e5%9c%8b%e7%a7%91%e6%9c%83%e8%a8%88%e7%95%ab%e5%b0%88%e4%bb%bb%e7%a0%94%e7%a9%b6%e5%8a%a9%e7%90%86-1-%e5%90%8d-2/ Wed, 24 Sep 2025 19:02:16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836 🎯我們在找你!一起來搞事、一起變強!

你喜歡參與有意義的計畫、動手策劃活動、體驗不同領域的挑戰嗎?

我們正在尋找一位有想法、願意學、充滿熱情與行動力的年輕夥伴,一起投入國科會「人文創新內容驅動臺灣晶片產業研究推動與協調計畫」的實作現場!

這不是單純的計畫助理,而是一個可以讓你練等升級、參與企劃與跨界合作的訓練場。我們希望你在做中學、學中玩、玩中成長,未來能成為具備獨立專案管理能力的專業人才!


🔥我們要找的人】

全職|國科會計畫專任研究助理 1 名

💼工作會做什麼?】

·協助辦活動:工作坊、講座、論壇、策展通通來!

·經營社群:一起寫文案、發貼文、想點子。

·跟計畫夥伴打交道:整理需求、開會參與、保持合作順暢。

·支援一些日常行政雜事(不可少但我們會一起扛)。

·老闆交辦的事,不會放生你,我們會陪你完成!

✅你如果有這些特質,我們超想認識你】

·大學以上學歷,科系不限,有企劃魂更棒。

·喜歡動手做事,做中學是你的信仰。

·不怕跨界合作,願意多聽、多看、多試錯。

·有活動經驗、社群經營經驗佳,但沒有也沒關係,我們會帶你。

·文筆好、有邏輯、擅長整理資料、有中英文表達能力尤佳。

·熟 Office(Word、PPT、Excel)、也會簡單數據分析或網站管理就更好啦!


💰薪資待遇】

依國科會專任助理薪資標準(臺大計畫專任研究助理支給標準):

▶ 學士學歷:月薪 36,300 元

▶ 碩士學歷:月薪 41,500 元

▶ 享有勞健保。

▶ 前三個月為磨合期(薪資依最高學歷第一年標準計算),通過之後將依表現調整薪資!


📮如何應徵】

📌採「先到先審」機制!

📌請寄信至: ntudschoolhr@gmail.com

📌信件標題:請註明:「應徵臺大創新設計學院_國科會專任助理—OOO(您的姓名)」

📌信件內容:請附上:

1.自傳。

2.學經歷、簡歷。

3.聯絡方式(手機、Email)。

4.可附加有利資料:如工作經驗案例、活動企劃記錄、作品集等等。

※ 未通過第一階段審查者,恕不另行通知。「先到先審」,徵到為止!

🔐所有資料僅用於本次招募,將嚴格保密並妥善銷毀。


※有問題想問?歡迎來信聊聊,我們很期待認識你!ntudschoolhr@gmail.com

更多認識【晶創人文計畫】網址:https://pse.is/86ag7k

]]>
NTU x KU Course Dedicated to Sustainable Wellbeing https://dschool.ntu.edu.tw/ntubears202507/ Sun, 14 Sep 2025 13:26:46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822

📃 NTU Highlight 11

After two years of dialogue and pilot programs, the Trans-disciplinary Bachelor Degree Program (TBD) at D-School@NTU and the School of Interdisciplinary Science and Innovation (ISI) at Kyushu University (KU) officially launched an eight-week international Off-Site Study course in the Spring 2025 (113-2) semester. Centered on the theme of “Sustainable Wellbeing,” the course brought together 28 students from Taiwan and Japan, working in transnational teams through a hybrid model of online collaboration and in-person fieldwork.

Fifteen ISI students traveled to Taiwan in February 2025 for a two-week study visit. On February 19, Prof. Shenglin Elijah Chang, Director of TBD, and Prof. Chien Wen Yuan led the Taiwanese and Japanese students to Pinglin in New Taipei City, where a series of expert-led sessions took place. Local researchers and practitioners who had long been rooted in Pinglin shared insights on such topics as life course studies,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carbon footprint analysis, and place-based sustainability practices. Students visited tea plantations, tea factories, and ecological monitoring stations to gain firsth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local landscape and the corresponding social dynamics—deepening their awareness of social engagement and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Following the fieldwork, students held intensive group discussions and conducted interviews for their project-based inquiries. Topics explored by the student teams included:

  • Promoting edible insects
  • The impact of nighttime phone use on sleep
  • Over-tourism in Kyoto
  • Loneliness and solitary living
  • Parenting challenges faced by working mothers
  • Plastic packaging in food products

The course stressed turning learning into actionable change, encouraging students to develop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rough cross-cultural collaboration and hands-on engagement. By navigating real-world issues and working with peer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he students strengthened their ability to confront global challenges and create meaningful social impact.

Hands-on learning about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the tea industry through tea-making practices.

Faculty and students visiting the Jingualiao Stream Monitoring Station.

After farewell dinner for KU students before their return to Japan (group photo).
]]>
清華書院來訪D-School 交換對跨域創新的想像與實作精神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55/ Sun, 14 Sep 2025 13:10:56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809

📃 臺大校訊1655期

清華書院是清大的住宿書院,2025年8月7日由清華書院院長曾元琦帶領師長、探索學習中心的夥伴和博士班研究生共19人到臺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參訪。D-School院長張培仁穿著由實作中心印製的課表T-shirt迎接,清華書院贈送清大梅園的梅子所釀的酒給D-School,D-School則以創意酒杯作為回禮。

清華載物書院導師商雅婷介紹,清華書院其實是由載物書院、厚德書院、天下書院,加上立德領導人才培育計畫所構成。大一、大二學生可以申請住宿書院,大三以上學生如果要續住,必須擔任幹部,目前3個書院加起來共有700人。

清大重視「先成為人,再成為公民,再成為士農工商」,3個書院各具特色。厚德書院以社會創新、地方創生為主,與新竹縣關西鎮偏鄉的錦山國小合作碰撞出火花;載物書院發揮實作精神,酒吧的吧檯、桌子都是學生打造,並以維修為媒介,東西損壞,「就做啊!就修啊!」與社區居民互動;天下書院著重國際議題和文化交流,曾舉辦大使講座,也帶外籍生參觀城隍廟,體驗在地宮廟文化;立德領導人才培育計畫算是3個學院的特訓班,強調創新思維、社會關懷與國際視野。

D-School帶領清華書院師生參訪4樓行政區,404室木造空間是外賓或同仁聚會的地方,兼具錄製podcast的功能。實作中心405室、406室分別暱稱為加法區和減法區,實作中心由管理員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TBD)學生楊祐維介紹,實作中心可提供臺大、臺師大、臺科大的師生申請使用,加法區有貼紙機、3D列印、裁縫機等;減法區則有木工裁切機、雷切機、CNC加工等器具。

從4樓行政區前往5樓教室區時,D-School同仁特別帶清華書院的師生體驗搭貨梯,因為D-School曾經在這貨梯裡舉辦電梯短講(elevator pitch),在D-School裡,無處不是學習的場域。

午餐時,D-School院長張培仁、副院長張聖琳、TBD教授袁千雯、TBD助理教授黃書緯、TBD助理教授李宗興、TBD助理教授林經堯、機械系教授詹魁元、生化科技學系教授林玄與清華書院師生熱烈交流。下午清華書院與D-School夥伴前往台灣設計研究院(TDRI)參訪,並體驗2025臺灣文博會文化策展區,在圓滿的交流中賦歸。

]]>
臺北市政府青年局X臺大D-School《跨越國界:國際交流與實習經驗分享》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53-2/ Sun, 14 Sep 2025 13:04:06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803

📃 臺大校訊1653期

2025年7月15日,臺北市政府青年局暑期國際實習生計畫攜手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共同舉辦《跨越國界:國際交流與實習經驗分享》活動。此次活動以全英語進行,聚焦2大主題:「從世界看永續」與「走入夜市的減塑實驗」,吸引超過40位學生踴躍參與,即便在暑假期間仍展現出高度熱情,共同投入這場跨文化、跨領域的交流對話。

活動由臺科大工業管理系雙主修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陳昶龍同學擔任開場導覽,帶領與會者從D-School空間出發。走入實作中心時管理員詳細介紹各項機台與用途,並分享實作中心如何透過工作坊及開放空間,鼓勵學生動手實作將創新想法實踐。404教室的空間更引發參與者驚喜連連,閣樓空間的探索激發出更多創意靈感,為後續的分享奠定氛圍。

上半場主題「從世界看永續」中,3位分別來自法國、日本與美國的國際實習生分享其在母國實踐永續的經驗,以及對教育與生活方式的觀察與啟發。來自波爾多政治學院的Vaiiti表示,在法國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積累,更是品味生活的延伸。早稻田大學的Akane分享該校強調社團參與及校友連結,體現教育與社會責任的深度交織。哈佛大學的William則介紹哈佛提供學生豐富的資源與獎學金制度,鼓勵學生自由探索與實踐。3人分別分享其國家在教育、文化與永續政策上的實際作為,為與會者開拓全球視野,也激發對永續未來的多元想像。

下半場則由臺灣實習生分享「走入夜市的減塑實驗」,介紹其在夜市中進行的行動。該行動由上述3位國際生與臺大政治所葉妮箐、臺師大社教系陳怡安、北一女中陳奕慈共同發起,包括減塑嘗試、與攤商市民互動的經驗,引導大家思考日常生活與永續議題的連結,以及對未來的願景。以互動遊戲引導大家思考生活與永續的關係,並分析現行政策落差與挑戰,說明為何選擇夜市作為倡議場域,並提出未來政策構想與願景。葉妮箐同學提到:「若每個人都讓生活更環保一點,臺北將有明顯的改變。」

活動結束後,參與者紛紛在D-School活動牆貼上便利貼回饋,像是「很有啟發性」、「從國際文化到在地政策,都讓我收穫很多」,此外,臺大學生也透過本活動累積雙語教育中心英語學習護照點數,甚至有萬福國小教師親自參與,肯定學生的行動力與反思深度。這不僅是一場分享,更是一場跨越語言、文化與行動的學習邀請,在彼此交流中凝聚理解,在實際行動中創造改變。

]]>
從臺大出發 探索世界的勇氣 臺大D-School探索學習計畫獲《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 https://dschool.ntu.edu.tw/ntunews1653-1/ Sun, 14 Sep 2025 12:56:31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797

📃 臺大校訊1653期

《親子天下》2025教育創新100共創會於6月28日舉辦,共有365組報名,30位專家評審團評選出102組得獎者。這屆主題為「AI 時代,多元永續的教育」,著重 AI 對於教育的影響,強調打破框架、徵求不限主題的教育創新。臺灣大學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自2021年起推動「探索學習計畫」,提供學生1條不需休學、仍保有在學身分的「空檔年」(Gap Year) 式學習選擇,至今已邁入第四年,累積超過163人次參與。計畫透過打破傳統學習邊界、串聯外部資源與跨界協作,激發學生發掘自身熱情與潛能,實踐大學社會責任的具體成效與社會影響力,成功入選教育創新100。

在頒獎典禮上,由臺北市教育局長湯志民頒獎予D-School副院長張聖琳。擔任評審團代表的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說,得獎人光譜很廣,顯示著不需要透過實驗教育,也可以教育創新,創新已是must(必須)。會後交流時,李吉仁更鼓勵D-School團隊夥伴,「D-School 的影響力已經不只在臺大,更在整體教育創新的推動上扮演關鍵角色,是跨域、跨界的連結與合作。」

探索學習計畫背後有22位來自臺大11個學院的教師擔任「探長」,指導學生(「探員」)進行學習計畫。探員們不僅實踐跨國教育、藝術創作、語言學習,甚至透過創業實踐夢想。臺大副校長丁詩同表示:「臺大不只傳承知識,也應引領創新。探索學習計畫是我們對高教責任的回應,我為D-School的努力深感驕傲,也被學生們的成長與創造力深深感動。」

身兼總探長的醫學系教授黃韻如則說:「探索學習並不是放牛吃草,而是臺大自由學風的延伸與實踐。這4年來,我們看見學生在自由中找到目標、在挑戰中茁壯,謝謝每一位勇敢探索的探員,你們的努力,是我們最大的肯定。也謝謝一路陪伴的探長們,還有在幕後默默支持的行政同仁,這份榮譽屬於我們每一個人,因為是我們一起,才共創今天的光彩與感動。」

]]>
設計你的人生課程期末發表 用行動打造自己的人生最大獎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52-2/ Sun, 14 Sep 2025 12:43:15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790

📃 臺大校訊1652期

這學期「設計你的人生課程」期末發表於2025年6月8日在第二學生活動中心3樓沃思空間(coSPACE)順利舉行。此次主題為「人生先走再說盃-要一起走嗎?」課程團隊以頒獎典禮形式,鼓勵每位學員創造一座專屬獎項,肯定自己獨一無二的探索歷程,近百位修課同學與其家長、重要他人參與盛會。

在主流社會的框架中,對於成功的想像有限,同學常陷入「想太多」的卡關狀態:擔心選錯、害怕不夠完美而無法踏出第一步。透過課程營造的支持性場域,學員們能更安心地探索自我,做出符合自身價值觀的選擇,藉由行動與交流趨近真實的自己。

AI科技發展快速,年輕世代常擔心自己的價值無法被看見。臺大學務長朱士維分享,唯有透過實際行動,才能積累真正屬於自己的方向;人生的時間有限,唯有自己能為自己的未來做出選擇,而「去做深、去實踐」,正是 AI 難以取代的價值所在。臺師大教育學院陳同學提到:「在這個數位化的時代,人與人之間真誠的『交流』與『對話』顯得更加珍貴;在課堂中與同學有過許多深刻對談,而期末發表則把這樣『多向』的對話氛圍延伸,讓親友們一同感受那份溫暖與力量。」

臺大資訊工程學系毛同學則分享:「課堂中所使用的工具對我幫助極大,透過16週的課程參與,我開始思考『我是誰』,重新建構價值觀,進一步思考『我想做什麼』,並最終做出真實的選擇,當我再思考『我想怎麼做』時,也能設計出低成本、足夠體驗的行動計畫,為自己做出最適合的決定。」

課程透過「時間」、「社群」與「實作」3大核心元素,引導學員將不斷向外追尋的目光,偶爾轉回自身,勇敢探索內在,用合適自己的方式,勾勒出屬於自己的生命藍圖。期盼學員在課程結束後,也能持續成為自己生命的設計師。

]]>
把利他變成一種選擇 張希慈談公益如何變創業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52-1/ Sun, 14 Sep 2025 12:35:33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785

📃 臺大校訊1652期

臺大領導學程舉辦第15屆學生迎新交流會,邀請好好星球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張希慈以「公益如何變成創業」為題分享。他從自身經歷出發,娓娓道來1位以社會學系為第一志願的學生,如何在無力感中找尋行動的出口,將關懷社會的熱情轉化為一次次創新的實踐。

把整個城市當成教室
在北京交換期間,他打破傳統學習框架,走進不同大學旁聽、與陌生人士交流,這段經歷成為創辦「城市浪人」的起源。在交換時,他就是讓自己跟世界所有人學習。他發現臺灣的環境無法進入這種狀態,所以他想創造這樣的狀態,把整個城市當成教室。辦理第1場活動-流浪挑戰賽,每一次的挑戰會看到上千個行動發生,遍地開花在臺灣各個地方。他說:「我只是覺得能夠讓年輕人走進社會,關心其他人的狀態,是一件我很想做的事情。」這樣的初心,引領他走上一條看似創業、實則回應社會需求的實踐之路。

創業不是目標,是回應需要的方式
畢業後,希慈選擇回到「城市浪人」,全職投入這個沒有人知道該如何獲利、也缺乏資金庫的專案。他說:「我不是真的想創業,我只是覺得,這世界需要我來做這件事。」他與團隊一步步將計畫推向國際,拓展到美國、馬來西亞與中國等國,也逐步建立授權制度與跨國合作模式,但始終扎根臺灣,持續與在地共創未來。

好好星球文化基金會創建共好環境
2020年他辭去「城市浪人」執行長職位,他開始思考:「我該怎麼健康地做有意義的事情?」在這期間,他開始接案,在兼職中找回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直到2021年他遇到一位藝術家許書慈,想做公益卻不知道如何做。於是他們共同創辦「好好星球文化基金會」,支持助人工作者好好活下去。他們提供資金、課程、陪伴與心理支持,幫助人們從0到1。他語重心長地說:「其實我們沒有欠這個的世界很多,所以我們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期待透過張希慈的分享,讓學生理解:利他與社會關懷,不僅可以成為志業,也能成為一種職涯的可能。他的選擇,不是因為想要當什麼,而是因為看見什麼、在乎什麼。而這些選擇,也讓他即使面對人生被迫歸零,也能重新出發。正如他所說:「你現在的每個選擇,都是在為未來的自己累積習慣。」

]]>
從臺大出發 探索世界的勇氣 在探索與實作中 發展出在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跨域旅程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51/ Sat, 13 Sep 2025 13:20:30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816

📃 臺大校訊1651期

隨著學期進入尾聲,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TBD)迎來本學期的重頭戲─TBD WK。這場週末盛會不僅集結學生、師長與家長,也歡迎對學程及跨域學習有興趣的社會大眾共襄盛舉。2025年6月7日上午,活動以必修課程的專題實作發表與移地學習經驗分享揭開序幕,展現學生的探索歷程與學習成果;下午則由應屆畢業生進行畢業發表,回顧個人在 TBD 的學習軌跡,最終在溫馨的小型畢業典禮中畫下圓滿句點。

活動首先由「專題實作(二)」的期末報告登場。此次特別邀請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黃山耘及康林生活共同創辦人康涵慈擔任評審,針對學生報告內容進行提問與回饋。每位學生有15分鐘的發表時間,內容涵蓋多元主題:有學生重新定義導航的互動方式,設計以 AI 為核心的語音導引系統,強化使用者體驗;有學生將玩具作為記憶的載體,打造具備故事標籤的原型設計;也有學生關注循環永續議題,探索木構建築的可能性。這些報告背後,是無數次的構思、嘗試與修正,體現學生對問題觀察、定義與創新迭代的深度實踐。

在移地學習分享會中,學生以「把自己種在哪裡、在場域發現什麼、獲得什麼想法」為主軸,透過海報與現場說明分享在真實場域中的觀察與反思。內容涵蓋空間如何被建構、社群感的形成、乃至於從紐約音樂文化中探索在地社群的樣貌。活動特別邀請在地方創生領域深耕多年的林事務所執行長林承毅出席。他鼓勵學生從移地經驗中深化專題發展,並分享自己在田野工作的經驗:「當沒有人理你,就成功了。」他也強調,日常生活中蘊藏大量可觀察的素材,而「田野日誌」是捕捉這些瞬間記憶的關鍵工具。

活動尾聲,4位應屆畢業生以真誠的畢業發表為 TBD WK 劃下動人句點。他們回顧當初申請學程的初心,細數在課程與實作中的每一段成長歷程,並鼓勵學弟妹:「即便對未來感到焦慮,只要持續實踐自己的核心能力,每一個點終將被串聯起來。」最後,他們也深情致謝師長:「師生間緊密的關係,是我在這裡最珍惜的事之一,謝謝你們一路以來的關心與陪伴。」

TBD WK 不僅是階段成果的展示,更是一場屬於學生的跨域學習實踐與自我定義的盛會。在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每位學生都用自己的步伐描繪出獨一無二的創新風景,帶著在這裡收穫的養分,繼續邁向未來。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官方網站:https://tbd.ntu.edu.tw/

]]>
「與領導有約」系列講座 — 面對加速世界的職涯策略 打造解決問題能力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49/ Sat, 23 Aug 2025 07:27:24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766

📃 臺大校訊1649期

由臺大領導學程於2025年5月7日辦理「與領導有約」系列講座,邀請到 CTPS Lab 創辦人、解決問題教練、企業顧問,也是領導學程兼任教授李聖珉前來分享。講座以個人職涯歷程、解決問題的重要性與領導風範為核心,引導學生們展開一場關於職涯選擇與領導力的深度對話。

李聖珉從IBM最資淺工程師到臺灣第一個完成跨行轉帳模組的人才,再從麥肯錫顧問經理到數據分析創業者,跨足顧問、數據分析、電子、金融、電信與企業培訓等多元領域。他以自身職涯歷程為例,強調「追求多采多姿的職涯,要讓自己有越多的選擇!」選擇會打開更多未來的選項,遠比眼前的薪資高低更重要。無論是在資源豐沛的顧問公司,或是資源缺乏的企業,他以系統化思維尋找切入點,創造價值。他也曾放棄高薪邀約、穩定工作,只為尋求更多探索與轉彎的可能性,實踐「職涯是一場體驗旅程」的信念。

這段多元的歷程,源於他發現解決陌生問題的樂趣,也許願「我要成為臺灣最會教解決問題的人」。未來最關鍵的能力不再是單一專業,而是解決陌生問題的能力,才得以在多變的職涯航道中保持價值、掌握主動。「能力不是聽課聽來的,而是透過不斷練習來的」,並提到在臺大開設的《解決問題理論與實務》課程,正是讓學生化身小白顧問,面對真實企業議題進行動手解題與團隊實作。他也鼓勵學生,不要害怕犯錯與嘗試,「失敗沒關係,回來想怎麼改,怎麼變好,這樣才會成長。」

講座最後,學生熱烈提問、踴躍互動。有學生回饋:「您提供的視角幫助我拓展了自己的視野!」、「有一個前進的方向會比起漫無目的地做要好得多。」、「慢慢練習實作確實是一個重要的課題!」這場講座不僅是一次經驗傳承,更是一次啟發學生重新思考自我定位、目標設定與未來選擇的寶貴機會。

]]>
114-1 新開課程介紹 ᴰˢ⁵⁶⁴⁶ 創意與程式寫作🅳林經堯老師 https://dschool.ntu.edu.tw/114-1-1ds5646/ Tue, 19 Aug 2025 09:26:13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753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 Class 課 課程 NEW 創意與程式寫作 介 介紹 介紹 除了學習 Greative Goding 初創意與程式寫作 除了學習CreativeCoding技f 技術, 更可以體驗成為數位藝術創作者的快 各的快樂 Stanley Wang D-School@NTU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的圖像

【 創意與程式寫作 ᴰˢ⁵⁶⁴⁶ 】
授課老師|林經堯
課程學分|3學分
上課時間|每週二 13:20–16:20
上課日期|2025/09/02 – 2025/12/16(16 週)
上課地點|卓越研究大樓五樓R508教室
開放選課|​ ⟢ 𝟬𝟴. 𝟮𝟱 ​ 二階選課

課程目標

「未來世界的數位藝術品展覽形式會是什麼樣子?我們如何用程式與數位技術設計並實現它?」本課程將透過介紹各種creative Coding的各種工具及程式寫作技術,並且導入AI作為學習工具,引導同學最後以虛擬世界的展覽來舉辦一場數位藝術展,透過實際的展演計畫,除了學習creative coding的技術,更可以體驗如何成為一個數位藝術創作者的快樂。

課程學習目標

  • 技術基礎:掌握 p5.js、Processing、AI 創作與聲音編程
  • 數位展覽策略:NFT 發行與虛擬展間佈展
  • 創意實驗能力:以未來展覽為情境進行自主創作
  • 問題解決能力:透過自主研究與跨組交流完成最終成品

課程規劃

  1. 引入問題:討論未來數位藝術展覽的可能樣貌(混合實境、互動 NFT、沉浸式聲音場景等)
  2. 定義與分析:小組確定展覽主題、觀眾互動方式、媒介(影像/聲音/AI)
  3. 研究與技術學習:依需求選擇學習對應的程式技術(p5.js、Processing、Tone.js、AI API)
  4. 設計與原型製作:建立作品原型並測試互動體驗
  5. 成果整合與發表:上架 NFT、佈置 MR 展間
  6. 反思與評估:同儕互評與觀眾回饋

16 週課程大綱

  • 週次 / 日期 / 主題 & 技術階段 & 任務
  1.  9/2 課程導入 & 問題情境設定:「未來世界的數位藝術展覽形式」 引入問題 → 小組討論展覽可能性與靈感收集
  2. 9/9 p5.js 基礎:畫布、形狀、顏色 技術學習 → 試做簡單互動草圖
  3. 9/16 p5.js 互動:滑鼠、鍵盤、動畫 技術學習 → 製作一段互動原型
  4. 9/23 Processing 基礎與動態視覺 技術學習 → 將互動延伸成動態視覺元素
  5. 9/30 Processing + 攝影機互動 技術應用 → 捕捉即時影像融入互動場景
  6. 10/7 AI 創作導入(Stable Diffusion、OpenAI API) 研究與應用 → 將 AI 生成素材整合進作品
  7. 10/14 聲音編程基礎(p5.sound、Tone.js) 技術學習 → 聲音與視覺互動實驗
  8. 10/21 聲音設計與沉浸式音景 技術應用 → 製作作品的聲音敘事原型
  9. 10/28 NFT 發行概念與平台(OpenSea/objkt) 研究與應用 → 測試 NFT 發布
  10. 11/4 小組期中提案發表 & 回饋 成果交流 → 調整作品方向與技術需求
  11. 11/11 MR 展間基礎(akaVerse) 技術學習 → 建立虛擬展間骨架
  12. 11/18 展間互動與導覽設計 技術應用 → 將作品嵌入展間並優化導覽動線
  13. 11/25 作品整合與除錯 製作收斂 → 測試 NFT 與 MR 展間整合
  14. 12/2 展覽策劃:故事線、展間設計、觀眾互動 最終定稿 → 完成展覽腳本與文案
  15. 12/9 展覽彩排與公眾測試 試展 → 收集觀眾反饋並微調
  16. 12/16 期末展覽開幕 & 反思 正式發表 → MR 虛擬開展、學習歷程分享

評分比例

  • -創作歷程檔案:20%
  • -期中提案(問題定義與原型測試):20%
  • -期末作品(NFT + MR 展間呈現):40%
  • -展覽策劃與觀眾互動設計:20%

2025.8.25 後請見 https://course.ntu.edu.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