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D School Fri, 25 Jul 2025 09:10:53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7.12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1/05/cropped-logo-512-32x32.png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32 32 【徵才】創新設計學院領導學程專任助理 1 名,全職 https://dschool.ntu.edu.tw/leadership_assistant_2025/ Thu, 24 Jul 2025 08:49:40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650

你相信「領導力」不是特定少數人的專利,而是一種可以被學習、被實踐的能力嗎?
臺大領導學程,致力於培養學生領導思維、溝通協調與團隊互助能力,透過跨領域課程與實作場域,引導學生成為有責任感的公民與有影響力的行動者。現在,我們正在尋找一位專任助理,一起經營這個共學社群!

|我們要找的人|
創新設計學院領導學程專任助理 1 名

|工作內容|
- 校內行政與課務管理
- 撰寫計畫書、成果報告及經費核銷
- 策劃與執行學程各項活動與交流聚會
- 掌握學生狀況,協助資源連結與需求回應
- 主管交辦事項與其他學程相關工作

|必要能力|
- 具學士級學歷,不限科系
- 熟悉基本文書與雲端工具操作(Word, Excel, PowerPoint, Google Drive 等)

|我們希望你具備的特質|
- 當責、有持續優化精神且能規劃流程與執行
- 重視團隊合作,具備溝通協調與同理思考能力
- 對於新事物學習力強並能獨立作業

|如果你還有這些能力會更好|
- 高等教育實踐研究或創新教學有興趣者
- 熟悉數據整理與視覺化呈現
- 具備社群經營、文案撰寫能力
- 會操作繪圖與影音軟體(如 Adobe Illustrator, Photoshop等)
- 英文溝通能力

|應徵方式|
請準備以下資料:
1.履歷(PDF格式)
2.問題回答(限一頁、形式不限):
請描述一個過去在工作中符合「有持續優化精神且能規劃流程與執行」的經驗。
3.可附加有利資料:如工作經驗、活動企劃紀錄、作品集等。

📬 請將資料寄至:[ ntudschoolhr@gmail.com ],信件主旨請註明「應徵領導學程專任助理—OOO (您的姓名)」,請於信件內容中述明您的聯絡電話(手機)。
📅 截止日期:即日起至8月31日止 23:59(先到先審)
⚠ 遞交履歷2星期內,通過第一階段審查者,將以郵件方式通知第二階段面試時間;未通過第一階段審查者恕不另行通知。所有收集的資料僅作招募用途,並會嚴格保密後銷毀。
𝑸 有任何問題請來信 ntudschoolhr@gmail.com 主旨「有關領導學程專任助理問題…」。

|薪資待遇|
基本薪資比照國立臺灣大學計畫專任研究助理支給參考表,含勞健保,年終獎金1.5個月。

|上班起始日期|
擬2025/09/01,可面議。

💬 如果你對學生的成長與學程的可能性感到好奇,歡迎加入我們,用實際行動陪伴每一次領導力的萌芽與展現!
📌  領導學程Facebook
📌  領導學程官方網站

]]>
¹¹³⁻² 設計如何說故事 線上展覽 https://dschool.ntu.edu.tw/113_2designingstories/ Sat, 19 Jul 2025 08:45:15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713
ᴼⁿᴸⁱⁿᵉ 
 | 展覽名稱 |
如是我說:設計的見證與創世  Sic Dico: Testimonium et Creatio
 | 展覽介紹 |
設計,不僅是形式的編排與功能的實現;它是言語的延伸,是存在的見證,是創世的回聲。本展以「如是我說」為名,召喚每一位設計者作為敘事者、見證人與創造的參與者。

| 授課老師 | 吳米森 張聖琳 | 課程助教 | 周 欣 | 參展同學 |


]]>
長笛家蔡佳芬X饒舌歌手狗人,跨域合作以Hip-hop呈現相褒歌 https://dschool.ntu.edu.tw/dsmusic_hiphop/ Tue, 15 Jul 2025 11:11:55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693

文:趙敏

相褒歌(Sio-po-kua)是台語的「山歌」,通常是男女互相褒揚、打情罵俏,或者訴說個人遭遇以排解苦悶、採茶工作時互虧的即興歌謠;題材豐富,包含褒揚、互虧、諷刺、日常、工作、節慶、詠嘆、勸世或愛情等。然而,隨著時代與環境的變遷,相褒歌逐漸消逝。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兼任副教授、長笛家蔡佳芬從小到大學習古典音樂,到美國攻讀碩、博士時,同學請她播放具有「臺灣味」的音樂,她播了當時流行的歌曲,同學卻說聽不出「臺灣味」。這讓她思考:「到底臺灣的代表音樂是什麼?」

有一次,蔡佳芬以長笛演奏了音樂家蕭泰然的〈湖畔孤影〉(Fantasia),獲得耶魯大學拜內克古籍善本圖書館時任館長的好評,說想要典藏這本樂譜。她終於想通,一個地方的文化要夠強,除了有實力堅強的音樂演奏者和作曲家,還要有很強的載體(按:此指樂譜),「這樣你的文化才有辦法輸出,打破語言的隔閡。」

回到臺灣後,蔡佳芬積極尋找具有「臺灣DNA」的音樂,透過採集聲景,盡可能蒐集臺灣各地即將失傳的音樂。有一次剛好機會來了,2013年耶魯大學有服務日,要帶著人本教育基金會的小朋友去坪林採茶,負責接待的是臺大城鄉所的臺灣藍鵲茶團隊,當時城鄉所的學生詢問蔡佳芬能否為坪林訂做當地的聲音。

日後,在臺大城鄉所教授、現為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張聖琳及其學生的介紹下,蔡佳芬帶著臺師大民族音樂所的學生進入坪林田調。有一天,一位學生從老街上獲得一位阿媽贈予的書《坪林相褒歌》,由賣麵線的阿姨演唱,學生錄下來的音檔只有25秒,聽起來沒什麼高低起伏。

蔡佳芬翻開那本書,發現裡面的歌詞描述了坪林的自然萬物與人文故事。她又翻到最後一頁,發現林金城的名字,趕緊聯絡他。林金城說:「蔡老師,我在山區採集相褒歌10幾年,妳是第一個打電話給我的人。」開啟了蔡佳芬鑽研相褒歌之路。

蔡佳芬分析發現,相褒歌的特色歌詞結構為七字一句、四句一段,常逐句押韻;曲調簡單,音階只有四個音,例如:1/Do、4Fa、5/Sol、8/Do,或1/Do、3/Mi、5/Sol、8/Do。靠著口耳相傳,除了大臺北如坪林、新店、平溪、石碇、雙溪、深坑、金山、汐止、三峽、林口等地都有相褒歌,宜蘭、澎湖、嘉義、屏東、南投也有相褒歌的蹤跡。

她與學生持續蒐集資料,訪談當地耆老,推動樂譜採集出版,並和臺大城鄉所研擬如何舉辦一場相褒歌的音樂會。另外,為了錄製《褒.種茶》唱片,蔡佳芬將樂譜寄給知名吉他樂手瑞內.伊茲奎多(René Izquierdo)練習,並邀請他一定要到坪林聽阿媽唱相褒歌,才能演奏出道地的音樂。

在臺大創新設計學院開設「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課程的蔡佳芬,學生有學習古典音樂的,也有學習國樂或熟悉搖滾樂的。蔡佳芬會帶學生到坪林、石碇、猴硐、淡水等地訪問耆老與田調,拍攝紀錄片,也舉辦發表會、融入舞蹈等,讓學生呈現在地的音樂風貌。

6月26日晚上在郭怡美書店舉辦「自然就好的相褒Hip-hop」,蔡佳芬首次與學生狗人aka青山郭外俠(本名林達見Lîm Ta̍t-kiàn)合作。現場有蔡佳芬的學生,也有坪林的鄉親前來捧場。

蔡佳芬說,林達見去年申請到文化部補助,以「狀況內音樂」出版了一張概念EP《勞動者的褒歌》。「學生說嘻哈跟相褒歌其實很像,阿媽會說她住在坪林的哪裡、幾號,唱歌會報地方,嘻哈樂手也會說自己是來自哪個街區。他們也會battle,聽以前的耆老說,誰吟唱應答不下去,誰就輸了,所以一來一往可以一直即興,」嘻哈也有類似的橋段。

林達見在臺大政治學系大五時修了蔡佳芬在D-School開的「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認識好夥伴江奕霖(TEN PLUS 1000%),進而展開合作。他在現場演唱採集石碇區耆老陳好夫、高羅珠口耳相傳的相褒歌,結合嘻哈音樂,賦予傳統技藝新生命,包含〈掘ku̍t〉、〈可能 khó-lêng〉、〈自然就好chū-jiân tio̍h hó〉等歌曲。

尤其〈自然就好chū-jiân tio̍h hó〉這首歌採集了石碇耆老陳好夫唱的「泡著甘甜是芳牢甌phàu tio̍h kam-tiⁿ sī phang tiâu au」,林達見與江奕霖運用鼓機將陳好夫的聲音切片(chop),當作樂器演奏,放在歌曲裡零碎地穿插,以台語嘻哈呼應。林達見說:「我們嘻哈音樂跟相褒歌在做的事情很類似,就是單純的用嘴巴、用文字敘述生活中的感情跟一些生活瑣事。」

這次現場還演出台語版〈揭諦氣GATE QI part 2〉,這是林達見上了相褒歌傳習班後寫的歌,之前曾寫過華語版的〈揭諦氣GATE QI part 1〉。「揭諦」一詞出自《心經》:「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林達見在後面加「氣」一字,讓曲名與「接地氣」雙關。信仰對他的生活很重要,在寫完〈揭諦氣GATE QI part 1〉後,過了三、四年發現有不同的心境,所以又有了新的詮釋。

本次褒歌沙龍演出的策劃者,也是電台主持人的吳家恆介紹,在大稻埕講古、聽相褒歌別具意義。大稻埕的興起與茶葉有密切關聯,1898年奧地利人阿道夫.費實(Adolf Fischer)來臺,兩年後出版了《1898.福爾摩沙踏查:德國旅人阿道夫.費實的臺灣漫遊手記》,繁體中文版在近年問世。

吳家恆說,書中提到,在清朝,淡水河右岸的漢人聚落是在艋舺。1860年開放淡水通商後,來臺灣的外國人逐漸增加,但是漢人不喜歡外國人住在艋舺,這些外國人只好在往下游一點的河邊落腳,從「大稻埕」的地名可以想見,這裡是一大片平坦的沖積地。在這裡的外國人,多半長居泉州,到了採茶季節,就住在大稻埕。外國人不在大稻埕的時候,很多商業活動仍會進行,大稻埕就這樣發展起來。

]]>
D-School參訪互動細胞,AR、MR虛實體驗大開眼界 https://dschool.ntu.edu.tw/dschool_visualfun/ Tue, 15 Jul 2025 10:53:02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688

文:趙敏

平板架好,打開專屬App,對準兩張遊戲卡牌,畫面上出現兩個遊戲角色開始對戰。再進到另一個實體空間,頭戴混合實境(MR)頭盔,宇宙一瞬間印入眼簾,用手指捏緊虛擬隕石,再將隕石投擲出去,隕石與真實環境產生物理互動;切入另一個視角,俯視古厝全景,觸碰古厝的地板,一個個天燈裊裊上升。可多人同時連線互動、即時運算流暢、美術品質超越目前市場內容,令人連連發出驚嘆,這裡是互動細胞Visual Fun。

7月7日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院長張培仁、戲劇系副教授/D-School社會創新研究中心主任謝筱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黃書緯、D-School兼任副教授蔡佳芬、D-School與教務處數位學習中心職員參訪位於臺北南港的互動細胞,體驗擴增實境(AR)及混合實境應用展示。

創辦人顏武雄(Joy)分享,互動細胞有四大核心技術:MR空間定位技術(Interact Mapper)、MR數位優化技術(Data Optimize)、AR融合技術(Combo Synergy)、同步連線技術(Reality Link)。Joy提到:「我們的技術可以支援巨量且高品質的3D視覺即時運算,還能同步達到流暢的遊戲互動方式,是因為我們在軟體端開發非常多國際級的優化技術。」

對於AR、MR技術有興趣的朋友,我們訪問了Joy,希望大家可以更了解這個產業。

Q:互動細胞是一間什麼樣的公司?在做什麼?

A:我們團隊主要專注在AR與MR技術研發與產業應用,希望透過科技將虛擬世界帶入現實,實現「擴展視野,放大想像」的願景。

Q:今天看了AR與MR的體驗,它分別是用了什麼技術?

A:第一個AR應用於卡牌對戰的技術,在於我們可以combo。舉個例子,AR現在偵測圖像,把定位的3D物件放在上面,這很常見,但它可能難以呈現新的變化。可是透過我們的技術,可以將多個獨立的AR物件透過組合的過程,彼此互相繼承資料,讓角色透過AR技術展現遊戲化的升級效果,這會讓未來的桌遊或卡牌遊戲的應用性變得更廣。

第二個MR應用在博物館與IP的體驗,我們目前看到的是大家雖然都使用同款MR頭盔,但是在製作品質上一直沒辦法突破的原因,在於運算不良。而我們團隊之所以可以達到不受硬體限制,又能展現突破性的美術品質與效能運算,是因為我們透過優化技術解決了硬體先天上的限制。

另外,今天讓大家體驗的MR密室逃脫互動遊戲,預計今年將會向國際市場發展。我們正在籌備完整的作品計畫,希望很快地可以在年底跟大家見面,請拭目以待。

Q:您希望未來吸引什麼樣的人才,不管是實習、交流還是合作?

A:我想要先刺激的是大家對AR與MR應用方式感到興趣,先有興趣之後,你才會想要投入。我們正在臺灣推廣的就是讓大家看到這個市場很有全球發展性,去激發更多人想要加入我們,我們需要的是更多富含顛覆性的想像力的人,與我們一起建造未來市場。

▔▔▔▔▔▔▔▔▔

本次參訪感謝:

互動細胞創辦人顏武雄Joy
互動細胞品牌總監謝佩樺Milk
互動細胞商務總監陳東輝Danieo
子午計畫有限公司陳善維Narsil
D-School兼任副教授蔡佳芬

]]>
賀🏆臺大創新設計學院探索學習計畫獲《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 https://dschool.ntu.edu.tw/eledu100/ Mon, 14 Jul 2025 05:41:45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674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探索學習計畫獲《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

「教育創新一百不是競賽,是舞台;得獎者不一定獨一無二,但一定與眾不同!」2025教育創新100共創會於6月28日舉辦,本屆共有365組報名,30位專家評審團評選出102組得獎者。《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至今已邁入第六屆,2025教育創新100由親子天下,以及親子天下教育創新中心共同舉辦,主題為「AI 時代,多元永續的教育」,著重 AI 對於教育的影響,強調打破框架、徵求不限主題的教育創新。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以「探索學習:流浪探險的成長計畫」入選行政/制度/領導創新 (入選網頁)。探索學習計畫開啟高等教育的另一種可能性,「探索學習,就是給你一個空間,讓你找到自己、成為自己!」計畫透過打破傳統學習邊界、串聯外部資源與跨界協作,激發學生熱情與潛能,實踐大學社會責任與社會影響力,獲選教育創新100。《親子天下》2025教育創新100共創會頒獎典禮上,台北市教育局局長湯志民頒獎予D-School副院長張聖琳。擔任評審團代表的誠致教育基金會董事長李吉仁提到,得獎人光譜很廣,顯示著不需要透過實驗教育,也可以教育創新,創新已是 must(必須)。

探索學習計畫有22位來自11個學院教師擔任「探長」,引導陪伴「探員」(學生)學習。副校長丁詩同表示:「臺大不只傳承知識,也應引領創新,我為D-School的努力驕傲,也被學生們的成長與創造力感動。」身兼總探長的醫學系教授黃韻如分享:「探索學習是臺大自由學風的延伸與實踐。我們看見學生在自由中找到目標、在挑戰中茁壯,謝謝每一位勇敢探索的探員!」探索本質就是抛開標準答案,正如人生永遠是過程比結果更重要,Don’t overthink。

謝謝所有參與探索的探員、陪伴探員的探長們、各單位協助探索學習的行政同仁們、曾經幫忙轉貼文章、海報的探索天使們,因為有你們才有這個獎,謝謝你們相信自己、相信探索學習,信任D-School! 《親子天下》執行長何琦瑜提到,「教育創新需要跨域跨界的團體,不只是個人英雄」。你們每個人就是探索學習的英雄!

]]>
【教師獲獎】賀🎊本院領導學程瞿志豪老師榮獲本校113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 https://dschool.ntu.edu.tw/michel/ Mon, 14 Jul 2025 05:20:46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665 113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領導學分學程瞿志豪

國立臺灣大學為鼓勵教學優良教師,肯定其在教學上的努力與貢獻,特訂定國立臺灣大學教學優良教師遴選及獎勵辦法,創新設計學院領導學程瞿志豪老師,獲選113學年度教學優良教師。

瞿志豪老師是矽谷橡子園創投臺灣合夥人,曾任工研院ITIC創新工業技術移轉公司總經理,在領導學程開設「進階領導專題」及「組織運作導論」課程,「組織運作導論」每堂課都會讓同學透過不同的模擬遊戲和發想,實際融入組織運作所需要之思維和策略觀點。

曾問瞿志豪老師工作這麼忙碌了,且還要當空中飛人到處飛,為何願意在領導學程任教,且15年都不間斷,瞿老師說:「如果以前有人願意教我,我就可以少犯很多錯,少走一些冤枉路!不過臺大同學也不一定都會聽的進去啦!因為我也是,但多少聽了一些,之後當遇到挫折時,就會感受到,對喔!這些老師都有說過,就會有能量再前進了!」

城市浪人共同創辦人張希慈、遠山呼喚共同創辦人林子鈞、Refugee Network Taiwan 共同創辦人王譽蓁、113學年臺大畢業典禮致詞代表戴薇珊…等,都是瞿志豪老師的學生,老師說:「D-School和領導學程聚集了一群很棒的人,有這麼優秀的同學、助教、校友,我感覺與有榮焉!這次獲獎這份榮譽是大家一起的!」

👂聽聽同學怎麼說
「在寫畢業致詞稿時我總是在思考,比起一場慷慨激昂或自身故事分享,我更希望可以讓大家想起初心,還有勇敢嘗試自己喜歡的事、成為更溫暖並願意回饋的人,這些都和領導學程帶給我的理念相近!感謝瞿志豪老師、楊正大老師、領導學程帶給我的啟發。」——113學年臺大畢業典禮致詞代表戴薇珊/領導學程第12屆/「進階領導專題」課程助教

「瞿志豪老師可是引進「楓之谷」的關鍵人物唷!我當時大一還搞不清楚就自告奮勇擔任「組織運作導論」的助教,那時候在玩遊戲時需要用到衛生紙,老師就買了兩大包的衛生紙,我記得我下課還很慌張的拎著沒用完的衛生紙跑在小福的街上,終於追到老師的車子,老師就說:衛生紙直接送我了,後來整學期我都不用買衛生紙了,後來大二實際修課時,因為之前學習過了,加上更有一些經驗,讓我也能更熟練理解老師的教學。「#重點不是結果而是過程」這是瞿志豪老師、魁元老師、領導學程老師們、還有領孩夥伴、助理姊姊們教我的事,我也帶著這份態度在我畢業後的職場上持續學習、持續前進。」—— Refugee Network Taiwan 共同創辦人王譽蓁/領導學程第9屆/「組織運作導論」課程助教

🎦組織運作導論

]]>
【教師獲獎】賀🎊本院袁千雯老師榮獲國科會114年度2030 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 https://dschool.ntu.edu.tw/tina1142030/ Mon, 14 Jul 2025 05:12:51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662 國科會114年度2030 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優秀年輕學者袁千雯🏆

恭賀!本院 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 袁千雯 Tina老師榮獲國科會114年度「2030跨世代年輕學者方案」優秀年輕學者

國科會為培育我國下世代科研人才,整合相關政策與研究資源,擘劃其養成策略作法,透過穩定之研究資源投入,促使具潛力之年輕優秀學者於研究職涯初期能專注於新興議題、或跨領域研究、或接軌國際科研計畫等重點研究方向,鼓勵突破科學之既定思維,提升科學技術研發能量,為臺灣布局2030年跨世代優秀科研人才,特增列本方案。

Tina 老師不僅開設多門跨領域課程,亦規劃並主導本校「使用者中心研究與設計」領域專長,系統性整合設計思考、人機互動與使用者研究。且為本院創新教育中心主任,推動跨領域教學資源整合, D-School 全體師生與有榮焉,祝賀Tina老師榮獲肯定!

]]>
新型態創新創業說明會 | Introducing NTU’s New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Model https://dschool.ntu.edu.tw/ntucep18/ Tue, 08 Jul 2025 05:48:26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654 本校將舉辦說明會,針對新型態創新創業規劃進行說明。內容包括:台大創意創業學程將進行 114 學年度第二階段招生,具體徵求具備「可規模化商業機會與技術」之學生團隊,並預計於 115 學年度全面推行。同時也將說明後端與台大校友創投資源的整合規劃。說明會將採實體與線上同步進行,歡迎全校師生踴躍參加。

時間:2025 年 7 月 16 日(三)14:00-15:00
地點:台大博理館 101 室
線上直播連結:https://ntucep.pse.is/cep18

聯絡⼈:創意創業學程 蔡宜琳、陳佑瑄
聯絡電話: 3366-1869 #5
聯絡 Email: ntucep@ntu.edu.tw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will host a briefing session to introduce a new model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session will cover the upcoming second-round recruitment for the NTU Creativity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gram for the 2025 academic year, focusing on student teams with scalable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technologies. Full implementation is planned for the 2026 academic year. The session will also outline plans to connect teams with NTU Ventures. The event will be held in a hybrid format (in-person and online), and all NTU students and faculty are welcome to attend.

Date: Wednesday, July 16, 2025
Time: 14:00–15:00
Venue: Room 101, Barry Lam Hall, NTU
Online live stream:https://ntucep.pse.is/cep18

Contact Persons: Yi-Lin Tsai, Yu-Hsuan Chen
Phone: 3366-1869 ext. 5
Email: ntucep@ntu.edu.tw

CEP18th

]]>
2025創新設計學院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學者成果展覽:袁千雯老師 https://dschool.ntu.edu.tw/2025_tbd_tina/ Wed, 18 Jun 2025 16:46:10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641

]]>
D-School 2025.6.19 演講資訊 | 創新領域線上講座 https://dschool.ntu.edu.tw/d-school-2025-6-19-%e6%bc%94%e8%ac%9b%e8%b3%87%e8%a8%8a-%e5%89%b5%e6%96%b0%e9%a0%98%e5%9f%9f%e7%b7%9a%e4%b8%8a%e8%ac%9b%e5%ba%a7/ Wed, 18 Jun 2025 07:27:17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636

| 演講資訊 |

時間:2025/6/19(四)上午9:00-9:40
線上講座連結:
https://meet.google.com/oqh-gphp-ftx

 

主題:
The metaphysics of Generative Art 探索生成藝術的形而上

講題內容:
在科技高速發展、AI無所不在的當代,生成藝術(Generative Art)不僅是視覺形式上的革新,更已成為科技與哲學交匯的創作場域。本講座聚焦在講者於 Art Blocks 平台發表的生成式藝術創作《Metaphysics》,透過東西方思想與生成美學的交融,探索藝術中那股不可見卻可感的形而上力量——東方哲學中的「氣」

「氣」是一種流動的生命能量,無形而有勢,存在於山水畫、書法與太極的律動之中。《Metaphysics》透過有機旋轉、變形與演算法驅動的動態生成,如太極「雲手」般的節奏與循環,試圖捕捉那種無法言說卻能經驗的生命狀態。當演算法自主生成圖像與運動,我們是否也能在觀看中感受到一股不可測卻真實的「氣」?

《Metaphysics》不僅是一場視覺實驗,更是一個對「靈光是否能在生成藝術中重構」的提問。觀眾不只是觀看圖像,而是在數學秩序與混沌共舞的流動中,感知某種難以命名卻能觸動心靈的活力——這正是創作者追尋的當代表現性與精神性的交會點。


主講者介紹:
林經堯
畢業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音樂系與新媒體藝術研究所,並獲國立臺灣大學資訊博士學位,長期深耕生成藝術、聲音設計與跨領域創作。現任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聲響科技研究所助理教授,曾任臺灣聲響實驗室總監。本講座將結合作品解析、創作經驗與哲學思辨,邀請觀眾一同進入一場由演算法引動的「形而上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