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報導 –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D School Tue, 22 Apr 2025 09:59:03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7.12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1/05/cropped-logo-512-32x32.png 活動報導 –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32 32 大學不只是上課 探索學習 X 創創學程 X Jamie’s Gapyear Program等你來挑戰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41-1/ Tue, 22 Apr 2025 09:46:41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513

📃 臺大校訊1641期

探索學習計畫、創創學程、Jamie's Gapyear Program在2025年3月18日於臺大普通教學館103教室舉辦聯合說明會,吸引來自各大學的學生和家長聆聽。創新設計學院院長張培仁期勉學生不要怕失敗,鼓勵學生勇敢嘗試,跨領域是一個結果,起心動念是好奇心。

探索學習計畫:你的學習,你做主
「大學是最有創造力、活力、nothing to lose的時期,探索學習計畫可以讓學生重新學習組織自己的人生,找資源為自己開路。」探索學習總探長、醫學系教授黃韻如在開場時說。更重要的是,以往學生想要完成夢想、覺得迷惘想休息或創業,只能選擇休學。探索學習計畫可以保有學生身分,並認列2學分,最多可申請4個學期。黃韻如說:「大學有一段時間可以跳出校園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將學習主導權交回給各位。」

創創學程:因創意而來,為創意而走
大學生該不該創業?創業可以教嗎?學創業就能創業成功嗎?臺大創意創業學分學程主任簡睿哲說,修習創創學程不只是認識未來的創業夥伴、培養革命情感;不管未來要不要創業,創創學程的精神是教學生願意承擔風險、面對失敗、擁抱不確定性。學程修畢學分為15學分,5月將開放申請,歡迎學生申請加入創創學程。

Jamie's Gapyear Program:100萬圓你創業夢
這次是探索學習計畫第三次與Jamie's Gapyear Program合辦說明會,AppWorks董事長暨合夥人、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Jamie)親自出席。他提到21歲時,學長找他一起創業,讓他比同儕更早進入社會,而且創業「產銷人發財」都要懂,學校不一定會教,把自己丟進快速成長的環境,懂的事情會比同儕更多、更快。「愈早開始,你就是創業的專家,能為人們創造好的工作機會。」

臺大心理學系四年級莊孟璇參加Jamie's Gapyear Program,同時也是探索學習計畫和創創學程的學生,她說這1年獲得時間主控權,學習自己想精進的技能,林之晨和其他夥伴也給予許多支持。但創業伴隨著壓力,「22歲要面對3、40歲的客戶,要裝得很有底氣。」目前她創立「inMotion動念」,結合身心賦能、教練引導,提供企業、團隊紓壓工作坊,幫助團隊實踐高效、專注和滿足,並提醒:「創業之外,學會好好生活很重要。」

臺大探索學習|https://ntudschool.pse.is/ntudel
臺大創意創業學分學程|https://cep.ntu.edu.tw/
Jamie's Gapyear Program|https://www.gapyear.tw/

]]>
跨文化一起設計人生 — 宮崎大宮高中設計人生體驗工作坊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93-1/ Fri, 04 Apr 2025 09:55:11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485

📃 臺大校訊1639期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於2024年12月與宮崎縣宮崎大宮高中 Tetsuro Takahashi、Yasunori Koba、Naoko Kugita 三位師長交流,並分享在學院中設計思考與設計人生系列課程,同時分享學院的創新領域學位學程、創意創業學程、領導學程等三大學程的精彩學生案例。

2025年3月的開始,臺大設計人生課程團隊更是收到來自宮崎大宮高中邀請,為14位來自日本的高中同學,在臺灣的英語交流活動中,結合生涯探索元素,開啟未來的多元想像。

工作坊首先介紹設計人生的概念,並藉由分享自己的真假故事,讓同學練習透過分享細節,建立更完整、多面向的自我介紹,也為彼此的分享過程建立好的交流默契。

“I could find what I want to be.” Sato 同學分享。工作坊邀請同學透過分享自己的偶像,進而釐清「理想中的自己」會是什麼樣子的人、擁有哪些價值觀與信念,幫助自己在面對不同的抉擇時,往心中理想的模樣邁進。

“I realized again that I’d love to major in Business!!”Tsuboi 同學很興奮的分享,他在未來5年清單中重新定義的發展志業;以未來5年清單作為收尾,與同桌夥伴一起發想,試著跳脫既有限制,揮灑對於未來不同版本的願景藍圖。

很多同學也在表單回饋,他們這次活動最大的收穫,是練習說出自己的感受。也許會因為文化差異而有接收資訊上的落差,但藉由工作坊中高密度的交流練習,讓他們能夠更勇敢的在群眾面前分享自己的感覺,也從大家的反應中得到支持的正向感受。

這次也出動PathFinder破框行動計劃講師伯衡與3位設計人生學生引導教練,協助工作坊的活動體驗進行,藉由與高中同學的互動,學生引導教練也嘗試不同的引導風格,職治系曹同學分享:「會一直思考和高中生有什麼共同話題,能和高中生一起體驗課程非常新奇。」期待這次的設計人生種子可以持續發芽,成為高中同學在將來生涯探索道路上的一個小起點。

]]>
臺大D-School滿十週年,回首D的前世今生 https://dschool.ntu.edu.tw/ntudschool10th/ Sat, 22 Mar 2025 00:14:44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428

文:張聖琳

十年的歲月,可以讓一個家庭裡的孩子從小學畢業到大學畢業;讓賈伯斯從車庫裡創造Apple、離開Apple,讓離開Apple的他又逆襲回Apple重新掌舵。十年的歲月,讓臺大校園裡萌芽的設計思考如何孵化?怎麼成長?誰在領航?

今夕何夕,即將十歲的臺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NTU),醞釀於2014年底,送件申請於2015年3月24日,同年8月1日正式開課迎師生。

本文解鎖D-School歷任領航人的深度訪談及觀察,依循D-School發展的時間脈絡,六位領航人為:草創時期的執行長陳良基、建構前期的執行長郭大維、建構期的執行長張慶瑞、轉型期的執行長暨院長陳炳宇、推廣創域生態系發展的代理院長張聖琳、推動產學合作成果落地的院長張培仁。

NTU D-School到底在幹嘛?

「臺大D-School聽過啊!蠻有名的,可是你們到底在幹什麼啊?」這是這些年交換名片時,最常聽到的詢問。簡言之,名為創新設計學院的D-School,核心know-how是以設計思考為方法論的創新教育沙盒。

D-School捐助成立者王大壯(右二)與涂宗瑜(右一)伉儷帶著家人,在2025年3月3日回到D-School參訪。

D-School在2025年3月滿十歲了。我見證D-School過去十年的點點滴滴,從自製木棧板課桌椅,到學院組織架構虛實轉型。在楊泮池校長的支持下,2014年12月,當時的副校長陳良基與管理學院院長郭瑞祥帶著我們五位老師及同仁,與D的捐贈者王大壯(Stanley Wang)學長、涂宗瑜學姊伉儷餐會,一起在Stanford d.school進行設計思考(Design Thinking)密集課程培訓,成為第一梯Stanford d.school在臺大的種子老師。

2015年8月,同梯的工學院機械工程學系教授詹魁元的研究室裡,D-School的第一位行政組員工劉建成忙進忙出,籌備學院開張。

回顧起來,臺大老師們開始加入D-School的推動始於前副校長陳良基、管理學院前院長郭瑞祥於2014年12月領隊去Stanford d.school培訓上課。之後幾年間陸續有幾個梯隊持續學習設計思考,這些培訓的老師們有著不同的發展,包括:參與推動D-School及未來大學等校內轉型,以苗圃計畫協助教育部推動全國大學老師設計思考培訓,參與臺大校內一級主管行政團隊、嘗試新創、校外科技創業等。這幾個梯隊的學員們在不同層面如觸媒一般,刺激臺大與臺灣高教的設計思考教育普及化。

最具體的行動是第一梯次的Stanford d.school設計思考培訓團隊學員們被要求,回到臺大需要開設導入設計思考的課程。臺大設計思考的第一門DS(D-School的縮寫)課「暖科技」,是由詹魁元教授與我(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後簡稱城鄉所),在城鄉所公館樓地下室展開的跨領域合作教學實驗,議題聚焦在打造包容各種兒童需求的遊戲空間,代表案例為共融公園。上課的學生主要來自不同國家、通常實作會有一個清楚的題目的機械系學生,以及來自各種背景、經常在社區裡蹲點的城鄉所學生。

機械工程學系教授詹魁元(左一)與城鄉所、公共衛生學院合開的「暖科技」課程,探討身障者如何和一般小朋友共同玩樂,指導學生打造共融的公共遊樂空間。

思維與專業截然不同的學生群體,連什麼是「準時」上課時間的定義都不同。這些年齡、背景、專業、國籍都五花八門的師生們,磕磕碰碰地學著怎麼跨領域設計思考。

同為我們修課學生的「米導」──曾獲金馬獎的導演吳米森,以阿姆斯壯登陸月球跨出劃時代的一步,視覺化宣傳暖科技課程的同時,臺大D-School於2015年3月24日送出申請書,在臺大水源校區卓越研究大樓掛牌成立。創新服務中心服務推廣組副組長劉建成彙整了D的大事性軌跡,看似單一直線路徑裡,融合了跨領域老師、學生、業師及不同階段同仁們創新追夢的青春。

陳良基執行長看見創新創業需求,以設計思考為工具促進發想

D-School前執行長陳良基(右)與捐助成立者王大壯(左)在臺大水源校區卓越研究大樓前合影。

老師、同仁們暱稱「基哥」的陳良基副校長曾擔任D-School的執行長,他在訪談時提到,D-School的創立是為了回應2010年創新創業的時代需求。當時的臺大需要一個「眾學院上」的學院,可以提供所有學院面對創新創業時代必須補給學生的新能力,基哥定義其為設計思考的能力。

Stanford d.school原創的設計思考核心為:結合適當的科技,立基於能擴展的商業模式,打造符合創新設計使用者需求的商品。對於當時的臺大,乃至全球不同企業、機構、政府部門與學校,設計思考方法論是回應創新創業時代的重要工具。基哥的回憶保留了溫暖美好的共創,是這些正能量的美好合作,讓D在臺大可以逐漸捲動數十位老師投入DS課程的共授。目前D每學期開設約30門課、超過1200人次修課。

基哥對於D-School的架構設計中,D-School沒有自己的學生,完全服務整個臺大,也沒有自己的老師,老師來自不同系所學位學程,自發參與DS課程的授課。D-School應該槓桿科技業界的資源進入臺大,成為加惠臺大的活水泉源。

基哥語帶遺憾地提到他離開臺大當教育部次長前,並未完成這個機制,實屬可惜。科技界資源引流不是任何人都可以取代,或許這是D-School校內轉型成為功能性學院的架構,與基哥預設不同的根本原因。

郭大維執行長連結產業與學術,推動永續與科技創新

臺大曾經歷校長遴選爭議,當時當選的管中閔校長無法上任,學校進入一段前所未見的模糊混沌期。帶領臺大挺過何必「管」校長非常時期的郭大維代理校長,曾任D-School的執行長,現為台達電技術長,深深理解科技產業激變將衝擊明天的社會。郭代提到產業界正在發展神經元運算,我們已身處於龐大的產業革命;早在2005年巴黎COP21聯合國氣候變遷會議,創辦人鄭崇華就為帶領台達電成為臺灣科技產業推動ESG轉型的先行者。

D-School前執行長郭大維(右一)是「21趴」跨域交流活動的全勤支持者,對於食養農創團隊舉行的課程和活動也深感興趣,經常與師生交流。

從產學創新合作立場出發的郭代,對於D-School在永續研究的未來場景探索上期待甚深。提起第一次和「食養城市.人文農創」計畫(食養農創)團隊參訪正在搬遷設計中的溪洲部落,郭代表示內心深受震撼,因為自己從來沒有想到會進入這類都市原住民部落,也從未注意到大臺北有這樣的聚落;對他來說,D-School的食養農創經驗是“eyes opening”。

郭代更是D-School舉辦的每月第二週星期一傍晚的「21趴」跨域交流活動的全勤支持者。以「教授們的黃昏居酒屋」之名流傳於老師之間的21趴,是D-School、食養農創計畫,以及無邊界大學計畫三方決議,為了讓學生在更完整的教學體系下成長茁壯,教師們主動進行跨領域交流、分享和回饋所組成的聚會,深受當時對於跨域創新合作有興趣的老師們喜愛。聚會中,師生及慕名而來的校外友人經常輕鬆地與平易近人的郭代交流各種想法。

社會鼓勵創新創業,張慶瑞執行長不忘支持人文社科跨域應用

前副校長張慶瑞擔任D-School執行長時,物理背景出身的他相當支持人文社科活動的發展。

有容乃大、海納百川的張慶瑞行政副校長,曾短暫繼任D-School的執行長。當時的D-School以發展DS課程為主,輔以社會責任相關的「食養城市、人文農創」計畫,以人文社科跨領域應用實踐相關課程轉型。記憶中,張副是一位熱情而充滿好奇心的執行長,他會開心地參與我們舉辦的孵化各種地方創生小團隊活動。

2018年前後的臺灣,大學裡學生普遍被鼓勵創新創業,當時臺大有許多關心社會議題,例如:免洗餐具、校園剩食、塑膠袋減量等團隊也相繼出現,社會企業這個概念正方興未艾。當時D-School的食養農創團隊有孵化這些學生創業團隊的責任,我們經常舉辦鏈結校園中百家爭鳴的學生創業團隊與產業界的潛力天使投資人的沙龍分享活動,張副校長總是面帶微笑地默默聽著大家的分享。

張副校長現為臺灣量子科技產業推動的領軍者,2024年8月,我們再次與張副對話,聆聽他震撼的量子宣講。相對於2023年AI科技跨越奇點進入新紀元,現在在D-School修課、欣逢AI科技革命的這些年輕學生,或許壯年時又將逢量子科技跨越奇點,成為量子宇宙的領航人。

執行長到院長,陳炳宇帶領D-School虛實轉型

Robin是目前D-School的師生、同仁、業師最熟悉的陳炳宇前院長的暱稱。現任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政務副主任委員的Robin,自2016年擔任創意創業學分學程(簡稱創創學程)主任開始,奉獻於臺大創新教育。

2019年1月,管校長破除萬難掌舵臺大後,任命Robin擔任D-School執行長。在此階段,Robin原來負責的創創學程和因為登山募款爭議而停開幾年的領導學分學程正式納入D-School,成為D-School負責的學分學程。

D-School前執行長、前院長陳炳宇帶領D-School從功能性中心轉型為兼具教學與研究性質的功能性學院,任內也創立了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D-School開始有了自己的師生。

Robin任內,D-School成為管校長「未來大學」的核心「工班」,推進D-School從功能性中心轉型,2021年8月正式成為兼具教學與研究性質的功能性學院。D-School投入全部人力資源,耗時7千多工作小時,超過百位師生及業界夥伴,大家共同擘劃攸關臺大與臺灣高教轉型的未來大學計畫,並發表未來大學白皮書。2021年D-School成為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實驗沙盒,2022年設立了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Transdisciplinary Batchelor Degree Program,簡稱TBD),因此有了自己的師生。

擁有TBD學位學程的D-School,似乎與基哥創D-School的預想轉向不同的路徑。未來大學的本質是為全校服務,乃至於服務任何一個領域明確的剛性大學,轉型成適合網絡社會多元跨域的學習環境。未來大學研究中,D-School團隊發展跨領域創新教育已成為世界高校必須面對的結構轉型,概念上與布朗大學(Brown University)從1960年代就有的「開放課程」(the open curriculum,簡稱OC)有些神似,學生自己開設課程,自己定義學習核心。

但臺大並沒有布朗大學演化數十年支撐OC的學生輔導生態系,包括學生導師計畫(Peer Mentoring Programs)及Meiklejohn Peer Advising Program。這些機制讓每位新生分配一位經驗豐富的高年級學生導師,這些導師與學術顧問共同合作,幫助新生瞭解大學的課程選擇、學術資源,以及如何平衡學術和課外活動。

臺大作為臺灣高教的領航學校,如何面對挑戰甚至迎頭趕上?D-School本身如果不成為沙盒,不發展教學法與問題導向的課程內容,不孵化學習者為中心的輔導陪伴機制,如何建立可執行的跨領域教學創新?在這個前提下,D-School有了TBD學位學程,以及專任的學程老師。學程老師擔負起教學法創研;學生則以各自的研究專題,直接測試臺大的系統如何模組化與彈性化。此時的D-School已經不只是提供設計思考課程,面對科技與社會急速轉型風暴,我們需要建立適合臺灣的高教生態系。

張聖琳代理院長成立AITE學會,致力營造健全的創域生態系

D-School前代理院長張聖琳說,D-School的核心精神是having fun,有了樂趣,在推進創造、創意的事物時會更有動力。

Robin在2024年5月被國家「徵召」,擔任國科會政務副主任委員,原院長職位由時任副院長及創新領域學位學程主任的我接手,擔任代理院長。同年,TBD因為以專案創新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人本永續SDGs實踐,成為全臺灣首個入圍國際唐.諾曼設計獎(Don Norman Design Award,簡稱DNDA)教育類決賽(education finalist)的團隊。為了營造創域生態系,我推動成立臺灣創新跨域教育學會(Association for Innovative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簡稱AITE)。

累積十年D-School設計思考為本的教學經驗,以及面對前述TBD形成創域學習生態系的挑戰,我深知第一個十年,D-School在建立的是針對學生學習,但真正健康的創域,需要源源不絕有想法、有熱情的老師。

AITE的角色位於第二階段,D-School的社會責任是營造老師社群的支持生態系,讓正在投入跨領域教學、研究的師生、業界人士有支持與交流的系統。更重要的是,D-School十年來累積了珍貴的創新跨域教學經驗,必須轉化為創域教學法及創域課程設計法,支持AI時代新的客製化教育的知識體系。

聚焦3大目標,張培仁院長力堆產學研成果落地

現任院長張培仁自2025年1月上任,他從1991年任教於臺大工學院應用力學研究所,接任D-School院長前曾借調工研院服務8年,擅長推動學術與新創研發成果落地。工研院領軍臺灣產學合作生態圈,或許在同仁們暱稱「培培」院長的帶領下,D-School可能重新回到基哥當年希望槓桿業界與D-School合作的原賽道。

D-School現任院長張培仁說:「跨領域是一個結果,起心動念是好奇心。」鼓勵學生多探索。

從管理2000人的工研院副院長卸任回歸臺大後,接任同仁不到20人的D-School,培仁院長笑稱自己是「院長兼超級業務」。他一方面積極為學院開源,另一方面也幫師生的課程、專案作品被業界看見。

培仁院長剛上任不久,就與D-School教學、行政等師生團隊凝聚現階段的目標為:(1)擁抱社會責任(Embrace Social Responsibility):培養出來的學生成為社會中堅份子,肩負起社會責任;(2)為行動而學習(Learn for Action):學習只是一種方法,真正的目標是學了之後有所行動;以及(3)領導創域教育(Lead Transdisciplinary Education):D-School的教育方法具有實驗性質,D-School嘗試成功後,可以作為其他學校或學院的參考。

十年來,D-School換了六位「工頭」,每一位風格各異,但不變的是每一位院長無私地讓D-School持續注入創新與變化。數百位校內外老師在D-School授課,上萬位學生修過D-School以設計思考為基礎的各種形式課程,D-School的核心教學團隊與行政團隊高度認同學院的核心精神。

2025年3月3日,一路默默支持D-School成長的大壯學長攜宗瑜學姐和家人十年後回訪D-School,師生、同仁們和學長姐家人一起切蛋糕為D-School慶祝十歲生日的同時,我們回首來時路,已成為臺灣與亞洲創新教育品牌的臺大創新設計學院,接下來將邁向世界、進軍寰宇。

]]>
臺大攜手淡江 音樂交織舞蹈演出礦工生命史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30-1/ Wed, 25 Dec 2024 14:31:53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255

📃 臺大校訊1630期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課程授課教師蔡佳芬和淡江大學「身體語言與環境探索」課程授課教師吳文琪連續3年合作,她們帶著學生到猴硐踏查,聽礦工爺爺、奶奶訴說生命記憶,再經由學生轉化,編織而成此音樂與舞蹈 -《映魂》。

每年的表演都反映當下礦工的心境。蔡佳芬說,第1年的《返照》是礦工們剛成立文史館,雖然經歷疫情,但議題在網路上發酵,當時的礦工滿懷希望。第2年製作《迴望》,呈現礦工生機蓬勃的樣貌,希望有一個公立的文史館。第3年文史館面臨租約到期閉館危機,學生看到礦工爺爺、奶奶心中有遺憾,雖然政府部門決定接手,但後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映魂》已於12月8日在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瑞三整煤場盛大演出,承載著「黑金」的精神與榮耀的歲月,象徵光明與希望,映照礦工的一生。演出共分成5段,包含《熄聲》、《晟晞》、《礦.望》、《徊想》、《煥魂》。學生細膩地演出礦工每日埋頭挖礦,在付出一天的勞力後,如果沒有發生意外,回家後會和夥伴開心地圍成一圈跳舞。也演出生還的礦工是如何掛念著罹難夥伴,並試圖將他的靈魂帶出坑中,為觀眾帶來視覺、聽覺及精神層面的感動。

「這齣戲完全是礦工們的寫照。」猴硐礦工文史館館長周朝南在欣賞完演出後感性分享,現場觀眾也濕了眼眶。「礦工犧牲非常多,有一幕是我每天一起工作、喝酒的朋友,突然間被壓死。礦工有個習俗,在礦坑裡面被壓死,他的靈魂會在他死亡的地方繼續工作。我們不忍心他一輩子在那裡,我們的習俗是把他抱出坑,他的靈魂就會出來,這些動作都讓我非常的感謝。」

周朝南感謝《映魂》表演的師生,尤其是第一段表演《熄聲》以臺語rap唱到「若無炭工著無今仔日的臺灣」,這句特別唱進他的心坎裡。「我們那些死亡的兄弟現在都躲在角落,在天花板上看著演出,他們在掉眼淚,但是他們在笑,他們很感謝這些故事在臺灣煤礦消失幾十年後,還能繼續在這個舞台上演出。希望這3次的演出不是結束,而是開始,讓這些故事能夠傳承下去,盼望政府更重視臺灣的經濟發展史。」

演出作品線上看:113-1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臺大淡大樂舞共創《映魂》

]]>
D-Day首度化身D-Night,D友不藏私分享如何活出不設限的人生 https://dschool.ntu.edu.tw/dnight/ Tue, 24 Dec 2024 20:40:13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231

文:趙敏、吳梓耘 攝影:林野、PAO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有別於以往課程成果分享的形式,首次將113-1學期的D-Day「搬家」到晚上,11月29日在卓越研究大樓舉辦D-Night。活動邀請曾經或仍在學院的夥伴,分享他們的成長故事,展現D-School的多元可能性。現場有音樂演出、LINE Bot闖關遊戲及英語互動D-Night Discovery等,讓參與者有聽、有吃、有玩、有學習,又有得拿。

D-Day原是指諾曼第登陸的第一天,也就是攻擊發起日。D-School用這個名稱代表D-School最重要的一天,同時希望給學生一個激發創造力的展現日,做為自己心態改變的一天。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包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TBD)、領導學程、創意創業學程(簡稱創創學程)、大學PLUS和Alpha Team,每個單位在現場展板都展示了精選的小知識,讓參與者更認識D-School的各面向。

「D-School的精神是having fun,從D-Day進化成D-Night,在座的各位都是pioneer。」D-School代理院長張聖琳在開場時熱情歡迎大家。開場也邀請雜學校創辦人「地瓜校長」蘇仰志勉勵學生,平常除了到超商買東西感謝店員,也要時常感謝自己,「人一輩子會陪著你的就是你自己,所以請照顧好自己,把自己安頓好。」

開場時師長熱烈歡迎參與者。右為臺大創新設計學院代理院長張聖琳,左為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地瓜校長)。

D-Night安排同時段兩個主場進行短講,分別在名人堂的comeback stage和106教室的space D。每個場次有4位講者,每人以10分鐘分享他們在D-School如何活出不設限的人生,以及踏入職場後的故事;短講後聽眾自主圍繞想互動的講者,形成小型沙龍,熱烈提問與討論。

勇於嘗試、保持好奇心,總比未曾嘗試過更好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前總監鍾孟翰鼓勵聽眾,在做一件事情前,不要害怕失敗。先假設自己會,推到某個階段看見事物逐漸成形,總比都沒去嘗試好。

Comeback stage首先邀請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前總監鍾孟翰上場。他畢業於臺大森林系,現為Uber Eats營運專員,負責生鮮雜貨類;回想大學求學期間,連續3年每天的生活就是學校與家庭兩點一線,到了大三下學期時,突然感到焦慮,不知道未來要做什麼。

「我最害怕的是要做一些決定,那個害怕是來自於失敗的壓力。」鍾孟翰說,這樣的心態到了D-School獲得反轉。他接觸設計思考後,在老師詢問下,開設一門設計思考相關的課程,並擔任教練。「過程中壓力很大,因為根本不知道能教給學生什麼;可是我一直很相信一句話,你先假設你自己會,然後慢慢推,推到某個階段的時候,你會發現好像真的會了,就算沒有做得很好也沒關係,因為你已經推進了很大一部分,比起沒有去做的時候更好。」

疫情期間無法實體聚會,鍾孟翰嘗試將D-Day的課程成果搬到網路上透過Gather Town進行,邀請師生線上互動。籌備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時,他也擔心會有很多雜音,害怕其他人的眼光。每當覺得壓力大、快要走不下去時,他就會念一下「這不是問題,一定有辦法,還可以更好」這句神祕的咒語,幫助他再往前進。

「把東西推出來後,你會得到更多的問題。這個時候怎麼辦?就要回到那句話,Don’t get ready, get started,你只要去做,就會做出不一樣的東西。」鍾孟翰說。

臺大D-School創新長、Alpha Team創辦人劉建成畢業後毛遂自薦加入D-School,9年間看著學院成長茁壯,甚至和伙伴成立新創公司。

畢業於臺大國企系的劉建成,現在是D-School創新長和Alpha Team創辦人,在D-School 9年,幾乎見證了學院的成長史。當天剛好是他待在學院的第3409天,他笑稱「今天是自己的主場」,特別準備了55張簡報。

劉建成大學時接觸設計思考,當他聽到臺大要成立D-School,心想:「慘了,我如果跟這件事情沒有關係的話,我就永遠不能做我真的最喜歡做的事情了,因為我一定打不贏臺大。」既然打不贏就加入吧!他寫了一封信給當時的副執行長郭瑞祥,向他毛遂自薦,順利錄取。

一開始學院幾乎沒什麼學生,他和同事每週都發想一個有趣的活動,吸引學生來參加。他們曾舉辦辦公室椅競速賽、號召學生一起在404室利用木材打造二樓的空間,現今已成為外賓參訪、同事交流和錄製podcast的重要場所,具多元應用功能。

劉建成更進一步和夥伴創立新創公司Alpha Team,透過設計思考工作坊幫許多組織切換觀點、引導賦能和行動推進。然而,設計思考還是有其極限,有無法解決的問題、有讓人燃燒殆盡的時候,「我覺得我真正的問題是沒有面對真正困難的問題,我一直讓自己處在不會犯錯的狀態,我一直都在做我本來就已經很會的事情,我其實沒有真的去消化每個階段的挫折。」

他感謝合作最久的夥伴簡瓅,陪他正視心魔,一起練習專案管理。「我覺得創新是,可以的話,選擇不要逃跑,去面對真正的困難,練習用你才可以找得到的方式回應。」

對劉建成來說,D-School是陪他面對困難,在想逃跑的時候,接受他的藉口、陪他放下理由、看清恐懼、不管有多困難,還是願意跟他一起努力的地方。「我有很多這樣的朋友,也祝福你們未來在遇到任何害怕失敗的時刻,身邊都能有這樣的朋友。」

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創辦人、好好星球文化基金會執行長張希慈在大學時,從欣賞的人身上學到不放棄的勇氣,畢業後帶著這份勇氣創立了兩間非營利組織。

張希慈畢業於臺大社會系,大學期間專注於中國研究和社會企業。「考上大學其實是我人生第一個想要實現的事情,」他積極參加領導學程、中國大陸研究學程、社會創新社、學生會等,也到北京當過交換生,跟著中研院老師做富士康跳樓的調研。

大學時張希慈很欣賞一位同學,並從那位同學身上學到不放棄的勇氣。他們一起參加社會創新社,突破總務處的限制,借到臺大總圖前面的振興草坪,邀請學生晾出二手衣,舉辦「遛衣節」二手衣穿搭走秀。大三時,那位同學說要休學去環遊世界,歷經參加比賽失利、寫募款信給企業家失敗,之後在某場演講主動向講者介紹自己的理念,成功獲得40萬元,到訪埃及、四川等地,甚至訪談得過諾貝爾獎的社會企業。

「我發現我喜歡他的是那種看到什麼事情就會去嘗試,在失敗的時候不會覺得是結束,而是過程,要一直試到你想不出方法為止,但你總可能還是得想出一些方法,我很喜歡他那個狀態。」張希慈說,每個人的青春都內建了勇氣,重要的是要把勇氣在日常生活中用出來。

畢業後,張希慈創立了幫助青年探索的國際城市浪人育成協會,卻在2020年把自己fire,挑戰從零開始。現在他33歲,期間接觸了性暴力、性侵害、me too等議題,有出資者找他成立好好星球文化基金會,旗下有Soul LAB靈魂實驗所和酷童實驗所兩個品牌,目前他致力於用藝術思維培育公益人才,打造一個利他的社會。

從新創界到被邀請加入臺北市政府團隊,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趙式隆形容這段路是工程師的奇幻旅程。

「大家要認識我的話,可以用3個關鍵字,我是學校老師、一個連續創業者,也是一個資料科學家。」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趙式隆開場時自我介紹。畢業於臺大電機系,博士班一年級時和當時的老師陳良基一起創辦了創創學程,他幽默地說:「我今天要來講一個交到『壞』朋友的故事。」

這位朋友很特別,就是現任臺北市市長蔣萬安。趙式隆說,10年前,臺灣的《公司法》還沒有像現今這麼完備,如果新創公司要拿外部的投資(境外架構),需要把公司開到免稅天堂如維京群島等,還需要找到熟悉美國商務法律的律師。

當時有人介紹Wayne Chiang給趙式隆,他出於好奇,搜尋Wayne Chiang所屬的Chiang Law Office,結果查到維基百科寫著「這個人以法律專長、相貌英俊著稱於世」,令他印象深刻;後來因投資問題,仍與Wayne Chiang有斷斷續續的聯繫。

2016年1月,趙式隆從新聞得知蔣萬安選上立法委員。有一天,蔣萬安換了信箱寄信來,雖然他被安排在社會福利及衛生環境委員會,仍想要致力於《公司法》的修法;趙式隆幫忙介紹朋友、協助舉辦公聽會,也邀請蔣萬安上他的廣播節目,談發展FinTech「監理沙盒機制」的重要性。

到了2022年5月,蔣萬安要選臺北市市長,希望趙式隆幫他擬新創政策。趙式隆一直以來秉持著「不碰政治」的底線,想要推辭,「可是我後來想一想,他這麼不熟一直來找我是不是很無助?他會很傷心。我突然想到一個方法,我想說如果幫忙他、我支持他,他選不上,我就算是沒碰政治了吧?於是我就開始幫他寫政策,他的產業與科技政策白皮書都是我寫的。」

蔣萬安選上市長後,趙式隆覺得應該跟自己沒什麼關係了,僅傳了一封簡訊恭喜他。有一天晚上,蔣萬安打電話約趙式隆吃飯,但是趙式隆當時在幫原民會、國發會、中企署做地方創生,隔天要搭飛機去台東便婉拒;在台東又接到蔣萬安的電話,「他說了一句很可怕的話,我就發現事情不對了,他說:『多晚我都等你』。」

趙式隆猜想,很可能是蔣萬安要找他加入小內閣,馬上致電學弟、妻子和父母,諮詢大家的意見。「結果大家都覺得我過得太爽了,應該振作一下。」與蔣萬安談妥後,趙式隆向董事會辭職,加入臺北市政府,瞬間自己也躍上報紙版面。

從創業到進入市政府工作,趙式隆的職涯有如一段奇幻旅程。他特別喜歡單字Serendipity,「它有一些很酷的翻譯,我最喜歡的其中一個翻譯是『意外發現珍奇(或稱心)事物的本領』。從今天的故事,我也想跟大家講我認為的本領是什麼,就是一句話,也是我的座右銘,送給大家──『保持好奇心,勇於嘗試』。」

在學時探索自我,摸索出行動的方向

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第一位畢業生林羿成在大學期間善用校內資源,探索不同領域,尋求突破既有框架的可能性。

從醫學系的穩定選項,轉到不同領域的電機系,再進到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未知探索,現為臺大電信工程學研究所學生的林羿成分享「模糊與清晰之間:在不確定中找到行動的方向」。

他分析傳統科系的現況,為學生們規劃好既定且清晰的未來路徑,似乎是多數人的道路。但他不願意就這樣照著這條路走,而是選修不同科系的課程、在不同領域間穿梭,將各領域的專業集結,積極尋求突破現有框架的可能性。

大學時期處在模糊狀態的林羿成,不斷地探索自我,捨去既定的單一軌道。他選擇在兩條軌道中自由切換,並善用校內資源,讓自己能夠嘗試和思索自己所喜歡的。「我們在許多領域的交會點,探索領域之間的模糊邊界,找到適合的方式。」期待透過分享,讓學生們不必過於焦慮於未來,而是享受探索的過程,終究會探尋到自己的路途。

目前就讀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的徐若瑄認為,創新不是做一個跟別人完全不一樣的東西,而是從既有的東西裡創造出獨特的連結方式。

與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一樣從零開始的徐若瑄,求學期間也踏入了新的開端,在看似無序與未知的探索中,逐步拼湊出自己獨特的學習藍圖。對他來說,TBD不僅是一個學位學程,更是一個重新定義學習的平台。在這裡,他擺脫單一科系的束縛,彈性且自由地探索自己所喜歡的。

徐若瑄將興趣與學涯結合,從最初對月經議題的關注,到後來轉向研究空中瑜伽。儘管學習路徑彎來彎去,「探索本來就要走很多彎路,在當下可能不知道未來會怎麼發展,但當我回頭看才發現,其實是有它的道理,而這也完美貫穿了我的學習歷程。」

現正就讀臺大翻譯碩士學位學程的徐若瑄分享:「我覺得在TBD學到的東西是可以帶著走的,它讓我對很多事情感到好奇,進而不斷地探索、不斷地學習。」在資訊爆炸的世代,希望學生們也能將碎片化的知識整合起來,並創造出新的價值,累積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姜宗佑畢業後成立歸途健康工作室,現在除了是一位物理治療師,也在臺大開設「看電影學愛情」課程,吸引破千人搶修。

畢業於臺大物理治療系的姜宗佑,起初依循正軌成為一位傳統的物理治療師,但在工作半年後就興起辭職的念頭,決定創業。姜宗佑成立「歸途健康工作室」,不同於一般的復健診所,而是提供個人化的復健服務,也因大學修習創創學程,讓他學以致用展開創業生涯。他期待透過深入的評估及更全面的治療,幫助他人解決疼痛問題,讓復健不再只是暫時脫離疼痛,而是追根究底的釐清疼痛感。

他分享時提到,很多人會問該決定走人多還是人少的路?對他來說,其實更應該在現實與理想中尋找平衡點。「該跨什麼領域?該創什麼業?你要去思考,什麼人會為你的技能付錢?社會有什麼難題?」期許學生們探索不同的可能性,敢於嘗試,勇於創新,將能在自己的領域創造出獨特的價值。

陳佑瑄(左)從《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中獲得啟發,目前在D-School「設計你的人生」課程擔任負責人。

在D-School「設計你的人生」課程擔任負責人、目前也是臺大創意創業學程活動企劃經理的陳佑瑄,以「在D設計我的人生」為題,道出他求學到探索自我的點滴。

在升學階段,陳佑瑄只知道好好讀書就對了,但在大學考試後的結果,讓他體悟到人生不是只有好好讀書。他在大學期間嘗試數種工作,不管是藝術家、藝術行政、地方創生等,總是無法持續下去,這些都不是他想要的。因緣際會下接觸了《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Designing Your Life)這本書,領悟到人生是可以被設計出來的。他將設計思考做為工具,反思過去的經驗,並透過釐清、彙整與分析,找到自己的興趣所在,也提升對自我認知的能力。

「透過設計人生,試著走出了我的新手村。現在我的人生來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我很知道我自己是誰、我想做什麼、為什麼在這裡、為什麼要行動。」陳佑瑄說,人生沒有標準答案,重要的是要學會設計自己的人生,而不是被動地等待機會,並鼓勵台下的學生們開啟不同的人生觀。

高中生、創業者都來了,互動遊戲中更認識D-School

D-Night吸引超過250人參加,講者們幽默風趣,逗笑台下的聽眾。

這次D-Night吸引超過250人參加,參與者來自校內外師生、創業者和高中生等。不論是探索中的尋路人,還是準備大展身手的行動派,這個夜晚參加者滿載而歸,從這些真實故事中獲得力量與啟發,一起享受充滿靈感和歡樂的夜晚。

鴻海科技集團前副總裁、臺大領導學程兼任教授呂芳銘聽完短講後,真摯地握著劉建成的手,直說:「我也創過業。」令劉建成印象深刻。另外,領導學程有一個6年未使用的LINE群組,在學長幫忙轉發報名連結揪團下,許多學長姐也回校參加D-Night。

D-Staff 林志泉曾到新北市立北大高中演講介紹D-School,當天北大高中的學生也來參加D-Night。活動後收到來自高中生的回饋:「雖然這個講座的目標客群應該在大學生,但其實我一個高一學生去聽也得到了一些收穫。」

「今天是這週最冷的一天,看到參與的人主動前來,氛圍很好。臺北市政府資訊局局長趙式隆演講時,大家席地而坐地聽,沒有長官或師生分階級的感覺。」國科會FITI創新創業激勵計畫的承辦人Phoebe說,觀摩D-Night發現國科會計畫很適合媒合學校人才,目前「2025年度第一梯次 FITI新創團隊徵選」已開跑,希望資通訊、生物、醫學、理工等領域的學研創業需求者能來投件,獲選者將獲得傑出創業團隊100萬元的第一桶種子資金,有機會開啟創業之路。

D-Night引進時下流行的拍貼機,吸引老師、學生參與現場小遊戲,取得兌換券後合照。

臺科大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碩二的學生Charlie Chao曾參加D-School舉辦的活動,本身也對創業有興趣。他在D-Night中認識TBD創作獨立音樂的學生,覺得D-School人才濟濟,也想了解學程學生未來的出路。

D-Night除了舉辦像新創產業的短講Pitch,還引進時下流行的拍貼機,參與者挑戰D-School官方LINE遊戲答題或D-Night Discovery英語活動,就能獲得拍貼兌換券。活動尾聲,在交流與樂聲中,參與者歡喜領取D-School 2025年手工綁繩年曆賦歸。

]]>
放眼全球檢視自我 全球變局下的領導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22/ Tue, 29 Oct 2024 22:25:14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103

📃 臺大校訊1622期

面對社會日益增加的不確定性,臺大領導學程開設課程「領導學導論」,透過業師的經驗分享,傳授現今組織的重要領導技能與問題解決能力,引導同學探索個人領導力與影響力的第一步。此次演講邀請到前經濟部長王美花,分享題為「全球變局下臺灣經濟發展契機」,讓學生認識全球經濟議題以及領導者在面對複雜挑戰時的應對之道。

前經濟部長王美花指出:「任內8年剛好是一個全球變局的關鍵點,讓臺灣變得很不一樣。」她的講座以美中對立關係、疫情後的供應鏈重組及中國自給自足計畫引發的關稅管制3大核心為分享要點,這些因素深刻影響全球局勢的轉變。在AI產業蓬勃發展的背景下,臺灣2024年上半年的出口成長優於日本、韓國及新加坡,半導體出口佔比在10年內從36%成長至61%。王美花表示:「因為臺灣地狹人稠,發展晶片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結果。」她強調臺灣企業的特性,認為「你給我多少的量我都會做,少量多樣是得單的立基點」。臺灣作為全球AI伺服器生產的重要基地,能在國際市場上占據關鍵地位,顯現出決策者的領導風範。

經濟與產業的變革背後,其實隱含領導者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做出決策並引領變革。2019年,臺灣政府在判斷情勢後推出「臺商回臺投資方案」,提供一條龍服務。此舉展現決策者如何利用政策工具促進產業轉型,並通過洞察市場變化有效推動變革,建立更大的生態圈,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透過王前部長的實例分享,學生們也學習在快速變遷的環境中如何展現領導者的核心能力。

講座內容分享全球供應鏈重組的現況,並指出領導者在其中扮演的關鍵角色。參加講座的同學們反饋表示:「王前部長將多年擔任部長的經驗,將臺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現況與展望以精簡的方式呈現,深入淺出,獲益良多。」另一位同學說:「王前部長用短短3小時梳理臺灣過去數十年的經濟發展,從宏觀的視角帶我們認識產業與未來展望,聽完真的收穫許多!」領導學程希望透過這些經驗分享,讓學生不僅能建立個人領導力,還能更清楚地體認到自己在全球變局中的角色與責任。

]]>
探索自我,解鎖未來—職涯探索工作坊導引新航向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21/ Tue, 22 Oct 2024 20:34:49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055

📃 臺大校訊1621期

探索自我,解鎖未來—職涯探索工作坊導引新航向。臺大領導學程於2024年10月5日與職游共同辦理的「職涯探索工作坊」,榮幸邀請到領導學程第一屆校友—陳瑋職涯諮詢師擔任講師。透過2副牌卡,學員能夠更具體地釐清性格、興趣、職業想像以及了解自己的優勢。

在這次工作坊中,陳瑋學長鼓勵學員突破框架,探索真正的熱情。透過融合John Holland的職業興趣理論與其他性格特質理論,職游開發出6大職業興趣的人格卡牌,幫助同學從中找到與自己特質相呼應的牌。無論是聚焦於一兩種性格,還是與多種性格相似,都意味著已啟程的探索。

利用職游旅人牌卡,學員們從100種職業中做取捨,選擇自己可能感興趣的職業。透過在職業間的糾結,同學們察覺到自己真正關心的價值所在。展開職業的想像後,再回到軟實力的探索,發現那些以為的軟肋與缺陷,只要適當發展與調整,都能轉化為在職場上的職能。透過組員的回饋,大家在追尋志業的路上,也學會告訴自己「你做得很好,謝謝你一直以來的努力」。

陳瑋學長強調,打造適合自己的環境至關重要。未來工作的取向不僅是一個點,而是一個方向,如何將過去的點連成線,並再將線結成面,依賴於我們的反思與歸納。在當今變化多端的環境中,沒定性也可以成為一種優勢,探索生活的意義與工作的獲得,每一步都更靠近真正的自我。

工作坊中,同學們自由地將感想寫在便條紙上,並張貼於展板上,彼此觀覽想法。參與者表示,「對自己的了解多了一些」、「發現更多職涯選擇的可能性,獲得未來努力的方向」、「很開心能與同樣跨域的同學交流」以及「第一次參加職涯探索工作坊,覺得大學生都超需要!」展板上的熱烈回響反映此次工作坊的價值。

無論未來職涯發展如何,領導學程期望學生們在探索職涯的同時,注重自我成長,並在不斷變化的世界中,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更多資訊請鎖定臺大領導學程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NTULeadershipProgram?locale=zh_TW

]]>
《大師給問》講座–愛爾達創新科技帶來沉浸式體驗 重量級講師、業師與學生熱烈交流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19-2/ Thu, 10 Oct 2024 13:30:59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049

📃 臺大校訊1619期

麟洋配二度奧運摘金,愛爾達的轉播讓臺灣觀眾在螢幕前熱血沸騰。《大師給問》講座邀請愛爾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怡君,以「AI與科技的創新應用『賦能』巴黎奧運變得更好看」,分享奧運轉播祕辛。陳怡君回顧一開始做運動轉播產業不被外界看好,到目前累積廣大的觀眾,鼓勵現場學生:「好好蹲、好好做,大家都不看好的時候你就是繼續蹲,」如同一直苦練的選手,實力、心理素質加上運氣,最終能奪牌。

《大師給問》講座於2024年9月18日在臺大管理學院多功能生活廳舉辦,各系所學生踴躍參與,現場座無虛席。管理學院院長胡星陽感謝臺大產學交流學會、臺大產學發展協會舉辦串聯學生與職場之間的交流活動,讓學生對業界更了解;臺大產學發展協會理事長翁素蕙開場提到,能報名到這場講座的聽眾很幸運,感謝創新設計學院、管理學院一起共同策劃,開放後很快就額滿關閉,也感謝協會秘書長林志豪、學會會長李柏成和秘書長簡育靖和志工團隊學長姐們,發揮臺大EMBA精神,以及重量級業師們特別撥出時間參與給學弟妹提點解惑。

愛爾達在2000年創立,今年巴黎奧運是第5次爭取到奧運在臺灣的轉播權。陳怡君原本從事系統整合,因緣際會進到媒體業。創辦愛爾達時,是從網路電視第五台的概念出發,「我20幾年前也沒想過我會有電視台,而且是體育台,這是連作夢都想不到的事情。所以人生如果有夢想,築夢要踏實,不要想現在是什麼樣子,就設定什麼樣子,只要敢面對、敢學習,未來都不可限量。」

分享過程中,陳怡君以多支影音展現愛爾達新科技的運用。2020年東京奧運轉播,愛爾達和中華電信推出True VR,帶給觀眾沉浸式體驗;2022年卡達世足運用半自動越位判斷系統 (SAOT) ,陳怡君提到,當時的冠軍賽是阿根廷和法國,比分起起伏伏,因為有SAOT判定梅西進球沒有越位;2024年巴黎奧運和英特爾合作推動創新的轉播技術,提供身歷其境的互動式現場體驗、自動生成客製化精彩片段、動態AR、超慢速全視角等,也為運動迷帶來全新體驗。

創新設計學院服務推廣中心主任暨工商管理學系教授余峻瑜擔任與談人提到,愛爾達在OTT(透過網際網路直接向觀眾提供的串流媒體服務)產業辛苦耕耘24年,透過這次的介紹,希望學生思考運動賽事轉播的商機和所運用的科技能如何和自己的專業融合。

下半場與會學生與8位重量級業師同桌交流,包含美林證券執行副總黃國維、Google大中華區合作夥伴業務發展資深協理曾慧玉、美而快集團財務長王明芳、台灣大哥大行動廣告業務處副處長韓偉薇、愛比科技總經理李信宜、愛爾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內容長江瑋玲、小朋友學投資創辦人王韋翔、以及前金色三麥副總暨雲川水月主理人李怡明,皆不藏私地和學生交流。學生們不僅收穫豐富職場智慧,還建立與業界專家的寶貴聯繫。許多同學表示,這樣的交流讓他們更清楚自己的未來方向,也更有信心在未來進入職場後應對挑戰,更是一個為學生鋪設未來道路的橋梁。

]]>
探索,從零到無限大──從課堂到人生的破框行動|無論你是5歲還是70歲,人生都能不停地探索 https://dschool.ntu.edu.tw/news20241005/ Tue, 08 Oct 2024 22:22:51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1888

文:趙敏     攝影:林野

當你對人生感到困惑時,你會怎麼做呢?臺大創新設計學院X《少年報導者》,10月5日在臺大第二學生活動中心3樓沃思空間舉辦「探索,從零到無限大──從課堂到人生的破框行動」。現場超過100人參與,最小聽眾5歲,最長為70多歲,也吸引許多教育工作者聆聽。

活動邀請第一個由學生在臺大開設「看電影學愛情」通識課的創辦人、物理治療師姜宗佑;愛動物成癡而跑到動物園和馬場實習,探索動物園產業的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學生張恩瑋北大高中國中部輔導教師呂巧齡受到她的故事啟發,進而設計生涯探索教案,引導孩子探索自我。

這次更首度邀請幼時在戲院、賭場、檳榔攤等龍蛇雜處的環境中成長,卻不約而同踏上教學道路的國語實小前校長林玫伶師大學務長林玫君臺大生化科技學系教授林晉玄三姊弟同台,分享探索甚至翻轉生命的經驗,笑中帶淚。

探索學習總探長暨臺大醫學系教授黃韻如開場時提到,探索學習臺大未來大學計畫的其中一個方案。「我們發現,在臺大推廣阻力不大,但是推到其他地方會有很多的『但是』、『所以』,」比如說,學生向父母反映想談戀愛、想去打工,父母會說「等你上大學再說」。「我們希望把探索學習的精神介紹給各個人,我們在大學端所做的嘗試,確實形成了小小的波瀾,希望帶出更大的波浪,從下而上推動,而不是只有等到上大學再說。」

「社會不是只有一個專業就可以面對的,」《少年報導者》總監楊惠君認為,身為媒體的責任是把好的價值擴大、倍增、傳給更多人,希望媒體平台讓5歲~70歲的人都能探問:「我們要的成功、幸福都只有一個答案嗎?」透過與臺大創新設計學院合辦活動,讓聽眾思考,提問不是為了找到標準答案,有時候探索人生的過程比結果更重要。

臺大到社會:大學中探索的精神跟實踐

臺灣大學「看電影學愛情」課程創辦人、物理治療師姜宗佑畢業於臺大物理治療系,談起開設這門課的原因,主要與自己失戀有關。他在高三學測放榜後與前女友交往,卻在大四時分手;大六因為系上排的課比較少,來到臺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修習臺大創意創業學程,發現D-School可以讓學生設計課程、上台教課。大學最後一學期他開了這門課,從實驗性質的30人小班教起,第一學期正式上路時是在60人的教室,後來擴大成150人的教室,即使沒有打分數,評量只有「通過」與「不通過」,仍吸引許多學生加簽。

「她(前女友)說:『我們比較像家人,不像是戀人。』我到現在還是在想這句話,感情到底怎麼經營?」姜宗佑說,當初和女友分手不太甘願,讓他思考,花了那麼多年念大學,學校卻沒有教怎麼談戀愛、怎麼面對失戀。

他想自己找解答,看了許多書,在YouTube看了一系列如何挽回前任的影片,甚至獨自一人到曾經約會的地方緬懷。他將這些知識與經驗整理到社群和Podcast分享,為「看電影學愛情」課程打下基礎,「我覺得我不是創造了什麼,我只是整理了遊戲攻略的感覺,帶大家用功略玩遊戲。」

另一位還在探索學習道路上的學生張恩瑋分享,高三時非常喜歡光電效應,以為自己會往理工科發展,直到有一次哥哥帶她去臺大看乳牛,她的第一志願就變成動科系。

但是她考上臺大農化系,第一堂解剖課每一組都要解剖大鼠、牛蛙,令她反思:「我很喜歡動物,但我沒辦法面對被犧牲的動物。」因此,她在大一時申請探索學習計畫,到六福村動物園原野馬場實習,動物成為她的心靈支柱。

張恩瑋想多為動物做些什麼,卻不知從何著手,有一次聽完動物福祉相關的講座,講師提到動物園設計或許是可以探索的方向。剛好臺大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成立,她思考,著墨在動物園產業的科系不多,又要與設計有關,可以運用這個機會挖掘這塊領域。

她寫信給日本的設計公司,和社長、社員一起實作動物園設計案,幫忙畫設計圖和做模型。「回到現在,我又思考未來應該往哪裡走。台灣的動物園產業有點太小,我可否養活我自己又實踐動物園設計?」張恩瑋說,探索學習的路上經常是來來回回無法預測的,不會完全是1+1變成無限大,但是獲得的都是獨一無二的經驗,非常珍貴。

媒體到校園:生涯探索教案

受到張恩瑋的探索學習經驗啟發,北大高中國中部輔導教師呂巧齡設計了生涯探索教案「動物園探索課」,透過動物園逗趣商品、心智圖等,引導學生動腦動物園有哪些工作、需要具備哪些能力。教案發表在《少年報導者》網站,供大眾下載。

呂巧齡說,在生涯輔導時,最常聽到學生說不知道、不確定。因為台灣一直都是讀書考試、以升學為導向,學生會擔心選錯科系怎麼辦、做哪些事會不會浪費時間、沒補習是不是很奇怪,甚至認為音樂課是「廢課」。

「直到有一天突然要他們做出選擇是困難的,因為很少有讓他們探索學習的機會。」呂巧齡說,不要害怕浪費時間,浪費也沒有什麼不好,失敗也是經驗值的累積,「當你對世界認識不多,你就會誤以為生涯等於工作。不斷探索自己,活出不同的人生,不要害怕向世界展現你有多棒。」

家庭到學校:林氏三姊弟非典型成長的自白,不被環境限制的無限可能

如果孩子踏出第一步探索未知時,遇到傷害或挫折,這時孩子可能會停止探索,甚至產生恐懼。在探索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和磨難,該如何面對過往的恐懼,承受住壓力而繼續往前探索呢?林氏三姊弟首度同台分享他們的生命歷程,讓聽眾知道,即使成長於龍蛇雜處的環境,有一天也可以活出自信的模樣,投身教育界實踐創新的探索教學。

 

出版多本著作、身為家中長女的國語實驗國小前校長林玫伶說,以前父母在各地巡迴放映電影,後來決定在美濃結束漂泊,與三伯父在民國58年一起蓋了第一戲院。沒想到戲院蓋成後,電視台一家家開播、錄影帶崛起,戲院繁華不到一年就負債累累。在戲院時,被性騷擾、打掃時發現客人吸食強力膠、電影上映到一半穿插一段「黃色小電影」(色情電影)也是常有的事。

後來戲院租給別人,他們改賣檳榔,林玫伶放學後都要趕回家接手媽媽顧檳榔攤的事務,讓媽媽先去煮飯。然而,賣檳榔無法填補戲院的虧損,他們轉而白天賣檳榔,晚上到賭場繼續賣。當時香蕉園旁有流動的賭場,有一天深夜,林玫伶發現父母回來全身沾染泥巴,原來是有警察來查,父母從香蕉園一路逃回來。

最令林玫伶心痛的是,有一次經過里民活動中心,看到一群人在賭博,其中一個賭客看到她時對她大聲說:「回去拿錢來,多拿一點啊!」林玫伶哽咽:「我爸那天是莊家,我看到他在裡面,成為我一輩子的陰影。」

林玫伶說,在這種環境成長的人是高風險家庭,但很感謝學校老師送他們參考書、問他們要不要換地方讀書,自己也很心疼父母在那個大時代想方設法要讓家人過更好的日子。她在〈【我的14歲】林玫伶:戲院、賭場、檳榔攤,我生命的另類養分〉一文提到:「年少經驗固然顛簸,卻也培養了我敏銳的觀察力、對事物細膩的覺知以及堅韌的特質,並且把這些都化為成長的養分,對於我後來經營學校和寫作著書有很大的幫助。」

 


 

排行中間的臺灣師範大學教授兼學務長林玫君從一張與阿嬤的合照回憶起。阿嬤認為女性讀書不好,看到她在讀書覺得浪費電,就把電燈關掉;每次只要有人帶蘋果回家,只有男生可以吃。即使是成長於重男輕女的家庭,林玫君的童年回憶仍多是美好的。

「複雜的環境對我們來說並不是特例,」林玫君說,有一次洗澡時,兩個仇殺者衝進他們家的廚房,她聽到阿嬤大喊「不要再打了」,還看到血噴到浴室門的毛玻璃上,出來時看到椅子刀痕累累。

林玫君和大姊林玫伶課業表現優異,見大姊考上師專,林玫君國三時擺了四把沒有椅背的椅子,讀累了就直接躺在上面休息,考上師專和高雄女中。最後她選擇讀師專,因為不用花一毛錢,也公費念了兩年研究所,「我們遇到很多貴人,讓我們可以走出捷徑。」

回想過往,林玫君對父母或成長環境沒有怨懟。她記得,父母當時想換做租賃公司,有一天要去台南向一位好友借錢,卻因父親開車精神不濟,摔到山谷下而離世,母親則被送到醫院,「我的父母可能一直希望我們生活無慮,但覺得自己做得沒有很好。」

即使年少時坎坷,她仍以日本修復陶瓷技術「金繼(Kintsugi)」(以漆和金粉黏合破碎的餐盤,讓碗盤重生)一詞勉勵聽眾。「在修復陶瓷時雖然是破碎的,但我們不是要棄置它,而是要把它修補成更美麗的作品。我們的人生當中一定會遇到很多破碎的時刻,我們怎樣去修復、治療,讓自己變得更有故事、更有經歷,然後成為更好的人。」


 

臺灣大學生化科技學系教授林晉玄是家中的么子,自謙從小就和第一志願扯不上邊。在他的記憶中,父親管教嚴厲,如果國小沒有前三名,手腳就會被綁起來以藤條毒打,但國中課業愈來愈難,大多數時只能排名中上,體罰對他來說是家常便飯。

14歲那一年,父親離世,林晉玄變成脫韁的野馬,早自習發起罷考活動,只有自己響應,成績起起伏伏,可以考前幾名也可以倒數,有時甚至交白卷。後來順利考上大學,「我離開讓我不舒服的環境,也就是我的家,我談戀愛、打工、跑社團,過得很開心,準時四年畢業。」

然而,退伍前3個月接到母親打電話告知,隔天是家裡被銀行收回房子的最後一天,請他回去搬家。「我非常憤怒,很多的怨氣跟不甘心,為什麼要發生在我身上?我又沒做錯任何事情。」說到這裡他已濕了眼眶。

搬到台中後,林晉玄一整年吃飯、洗澡都泡在網咖,自我封閉,如今回想,懷疑當時罹患憂鬱症。但是他一方面又去補習托福和GRE,「因為我心裡執著我要離開台灣,再也不回來,我重拾大學課本,幸運考上中興的分生所碩士班。」他花了10年彌補過去自認荒唐、不順遂的人生,每天都在實驗室度過8~12小時,將不甘心與怨氣都發洩在實驗上,也因為接觸外界,發現自己並沒有想像中來得差。

林晉玄說:「這對我在教育現場很有幫助,當你對待生命時、對你想追逐的夢想時,不妨大膽、勇敢一點點。雖然不知道未來會長怎樣,至少他長得會像是你要的樣子。」

]]>
海上探險家陳懷璞:親自走訪各地,得出對世界的描繪 https://dschool.ntu.edu.tw/ntutbd240926/ Thu, 26 Sep 2024 10:51:26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1875
 

📃臺大校訊1619期
有「臺大航海王」之稱的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第零屆學生陳懷璞,昨晚在「海上尋家的探險家紀錄片放映及分享會」上,分享自己7歲因為大伯帶他去碧砂漁港釣魚,讓他深深愛上海洋;高中投入研發用魚的游速發電、回充電力的魚類追蹤器,甚至因想進一步實踐海洋研究,需要載具,2023年參與探索學習計畫,跟著美國船長Bryon利用帆船,從墨西哥啟航,展開他的海上冒險。
 
紀錄片由懷璞自行製作和剪輯,片中提及影響他至今人生的許多轉捩點,以及海上生活日久見人心、停靠各港口體驗當地活動的冒險。懷璞說:「我想要用盡我這一生的力氣,去了解未知的他鄉世界,我不是靠別人給我的地圖,我是靠自己親自走訪世界的每個角落,未來北極、南極都在裡頭,然後得出我自己對這個世界的描繪。」
 
本次分享會有超過200位校內、外觀眾報名,除了臺大師生,也有和平實小帆船隊師生、高中/國中/小學生、家長等參與。探索學習總探長暨醫學系教授黃韻如 開場時說,看到觀眾年齡層橫跨長中青幼,要跟懷璞一起(觀影)去航海,覺得很感動,也提醒臺大、師大、台科大學生已經可以開始報名探索學習計畫了。
 
「當你的心毫無保留地投入一件事情,全世界都會來幫你。」懷璞希望,未來有一天提到世界上對海洋最有貢獻的人時,自己的名字可以被提到。為了更接近海洋科學探險家的夢想,他考取英國皇家遊艇協會的航海能力證書,成為亞洲最年輕的RYA Yachtmaster,並透露接下來想去北極研究獨角鯨,預計要展開極地訓練的計畫。
 
創新設計學院代理院長暨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主任張聖琳分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是提供你勇氣的地方跟載體,只要你敢作夢,我們就陪伴你。」會後觀眾也熱情交流表示「透過影片拍攝與剪輯,讓我們彷彿也跟著去經歷海上探險,旅程中發生的各種互動與感受十分令人感動」「看見了追夢的人眼中都是光彩和希望,非常有能量又帶給人們勇氣」。
你也有夢想嗎?
 
跟著D-School,跟著懷璞一起作夢,並大膽實踐吧!
沒跟上這次放映,也可以自己在家看影片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