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錄 –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D School Sat, 07 Oct 2023 04:44:28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7.11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1/05/cropped-logo-512-32x32.png 課程紀錄 –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32 32 【課程獲獎】111-2 D-School 課程獎開獎囉! https://dschool.ntu.edu.tw/111-2dsaward/ Sat, 07 Oct 2023 04:43:40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0820

110-2學期創新設計學院設立了「 D-School 課程獎」。課程獎的設立不僅是為了感謝授課老師對課程的用心投入,還要特別感謝一群默默在課程背後辛勤籌劃和落實的助教及課程團隊們。本次頒發111學期第二學期之課程獎,現場除了獲獎課程老師,也邀請辛苦的助教抵達現場接受授獎,助教翔薇也在授獎時分享「助教得到的不只是這份薪資,而是得到人生經驗!」;同時也是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芯恩分享「很榮幸能當懷萱老師的助教,在課程中與老師、同學建立成很好的朋友,很~幸~福!」,也期待接下來這學期的課程獎得主,希望學院課程有更多同學的參與,一起體驗在D的日子!

111-2 D-School 課程獎得獎課程名單:
  • 「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教練人才培育課程」
  • 「在地展齡:「家文化」專題」
  • 「儀式、場景與設計」

頒獎照片:

🏆「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教練人才培育課程」

授課老師:袁千雯、陳怡伃

教練團隊:陳少迪、鍾嘉軒、張喬茵、袁婕、陳槿蓉

可能是 2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在地展齡:「家文化」專題」

授課老師:陳懷萱

助教團:李芯恩

可能是 3 個人、大家在讀書和顯示的文字是「 111-2 D-School 課程獎 家文化 ---- M 5 」的圖像

🏆「儀式、場景與設計」

授課老師:陳懷萱

助教:黃翔薇

可能是 3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
D-School「設計你的大學」—— 師生共創激盪對未來大學的行動方案 https://dschool.ntu.edu.tw/d-school%e3%80%8c%e8%a8%ad%e8%a8%88%e4%bd%a0%e7%9a%84%e5%a4%a7%e5%ad%b8%e3%80%8d-%e5%b8%ab%e7%94%9f%e5%85%b1%e5%89%b5%e6%bf%80%e7%9b%aa%e5%b0%8d%e6%9c%aa%e4%be%86%e5%a4%a7%e5%ad%b8/ Wed, 24 Nov 2021 02:45:01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9232

「校長、教務長、院長、與會的老師跟同學,大家好,我們是……1113日「設計你的大學」修課同學,要在校長面前進行發表報告,同學說:「是有點緊張,但也很興奮!」一群對未來大學抱有理想的學生、老師、行政同仁們與校長、教務長熱烈地討論著對各種可能性以及實際實施的行動方案。

校長管中閔在同學發表前提到:「希望未來大學的討論是持續不斷、綿延不絕的過程,新一代的人會有新的想法,新的想法可以形塑未來大學的模樣。」「設計你的大學」課程由教學發展中心石美倫老師、李冠穎老師及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鍾孟翰、蔡宗霖共同規劃,以密集性課程工作坊、主題討論、小組回饋、行動方案進行,融入設計思考與系統思考兩大元素。這學期課程針對探索學習、產業學苑、學習規劃辦公室三大未來大學執行方案,由同學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方式設計,提出不同的方案。同學發想並提出未來大學的各種可能樣貌,並在課程中呈現給校方行政單位獲取回饋再次改良。

生傳三周鈺傑、數學四吳威廷與生傳二余侑旻看見大學生的迷茫以及對「學習規劃師」的高度需求,提出以創立學程的方式來打造完善的規劃師培訓系統,提供足夠的規劃師以幫助學生在大學找出自己的學習路徑;心理三李冠郁、農經二胡乃文、機械二陳妍中與生傳三劉芷瑜則體會到產學間的落差會讓學生難以有計畫地培養自己的軟實力,因而希望打造一個「課程標籤系統」作為學校與業界之間的共通語言,同時也協助學生進行自我能力布局;在理解現有資訊難以幫助學生認識真正的科系教學內容後,法律二詹慧軒、國企二簡敬人及政治二何佩穎則提出易拿易放的「科系點點名」,藉由一學分的各系概論課程來降低學生在體制內探索不同領域的成本,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探索。

 

本次發表,行政同仁與師長們都相當讚賞同學們的提出的方案與成果,學習規劃辦公室執行長鄭如姍表示:「同學提出的建議,在課程有限的時間,就有很聚焦的產出,提供很多值得參考的建議與方案,希望有機會和同學們合作。」D-school 院長陳炳宇分享:「發現各組的報告中都有提到社群的概念,顯示社群在未來大學中的重要性,期待未來大學這樣的討論也能形成一個社群,持續地經營下去!」

機械系張益嘉擔任課程助教,益嘉分享:「工科背景的我過去花很多時間在做機器人,但同時也在修習教育學程,對於教育工作相當有興趣,透過「設計你的大學」這門課,讓我看見教育工作者投入的熱情,很難得有這樣的和師生一起學習的機會。」益嘉的優質表現協助課程進行順利,並擔任同學和老師間的橋樑,教學團隊迫不急待跟他預約下學期繼續擔任助教。發表結束後,許多同學反應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完成專案的發想與改進,這些想法教學團隊們都聽到了,接下來教學團隊將邀請學生進行訪談,聽聽同學對課程的想法與建議,持續地優化、迭代出更完善的課程規劃。

 

]]>
跨界與跨世代的音樂成果展 https://dschool.ntu.edu.tw/%e8%b7%a8%e7%95%8c%e8%88%87%e8%b7%a8%e4%b8%96%e4%bb%a3%e7%9a%84%e9%9f%b3%e6%a8%82%e6%88%90%e6%9e%9c%e5%b1%95/ Thu, 07 Jan 2021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8%b7%a8%e7%95%8c%e8%88%87%e8%b7%a8%e4%b8%96%e4%bb%a3%e7%9a%84%e9%9f%b3%e6%a8%82%e6%88%90%e6%9e%9c%e5%b1%95/ 跨界與跨世代的音樂成果展

撰稿人 : 黃茵

       109-1「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及「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兩門課程的期末成果展,在週末的青雲殿裡正式開展。當天早上,載滿師生與器材的巴士從臺大出發,前往遠在瑞芳山上的青雲殿,就像是一車小型進香團。

圖1 : 瑞芳青雲殿為主祀神農大帝的臺灣民間信仰廟宇

 

       這不是同學們第一次來到這裡。早在學期初,課程就安排過一趟戶外教學,遠赴青雲殿認識地方的民俗音樂及信仰習俗。經過一個學期的累積,同學將先前的經驗轉化為創作靈感,最終在期末設計出一場音樂展覽。

       這場展覽完全由修課同學主導,從發想主題、設計海報到譜寫樂曲,全部都一手包辦。如今再度回到青雲殿,這個觸發同學靈感的場域中測試並實踐,希望能透過這些作品來給予至廟宇參拜的人們另一種不同的感受。

       同學們一早抵達青雲殿,第一件準備工作就是來到拜殿燒香,祈求神農大帝保佑一整天的活動。畢竟展場是宮廟殿堂,觀眾是香客和神明,確實需要比平常多一分虔敬。

       青雲殿主祀神農大帝,建築恢宏,是瑞芳當地的信仰中心。這次的策展主題同樣以神農的信仰作為主軸,試圖將展覽融入廟宇的宗教空間。

       

圖2 : 由「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課程學生設計的主視覺及展場地圖

 

   展覽的標題取名為《我,信仰》,從現代人的角度出發,意在探討個人與神明的關係。展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音樂欣賞與聲音互動裝置──為觀眾提供了豐盛的聽覺體驗。

       當天的導覽由音樂欣賞開始。同學們先是將神農的傳說改寫成現代「穿越」故事,並根據故事內容譜寫四個樂章:穿越、嚐百草、毒害及新生,再利用音響與耳機現場放送。四個樂章一共分成四個導覽點,坐落在正殿的四個角落,分別有同學駐點進行解說。從一個樂章走到下一個樂章,一段故事串起另一段故事,給人一種追劇的期待感。當觀眾按照參觀動線走過一遍,聽完整首曲子,也正好可以繞殿堂一圈。

圖3 : 觀展民眾跟隨著學生的導覽及解說瞭解創作的意涵

       正如故事的內容結合了現代與傳統,樂曲的四個樂章也雜揉了中西樂器、當代與古典,既有二胡的悠揚,也有吉他的激昂。就像神農嚐遍百種草藥一般,整首樂曲囊括了多變的音樂類型,創造出複雜的層次。

圖4 : 由「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課程學生共創的4首曲目

 

       展區的第二部分則是聲音的互動裝置,「人言譯站」。這個裝置由一對麥克風與耳機組成,還有電腦及一個介面來轉換觀眾對麥克風說的話,藉由電腦軟體轉換成一段音樂,再透過耳機播放出來。這樣一來一往,像是神明在回應,與你對話。

       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在模擬信徒與神明的對話。信徒平常在求神問卜時,往往只會得到隱晦的訊息,不會直接聽到實際的回應。而這個裝置卻提供了即時的互動,讓觀眾可以對麥克風傾訴心聲,而耳機收到的回響就像是神明的答覆。

圖5 : 透過「人言譯站」的互動聲音裝置,讓觀展者能與神明對話

 

       這場展覽對於傳統信仰的創新詮釋,帶給參觀的香客十足的新鮮感。一些頭髮花白的年長信徒戴著耳機,聆聽著充滿活力的爵士鼓節奏,對於長年以來的信仰似乎有了新的體會。也有觀眾透過QR Code把音樂分享到Line上的「長輩群組」,讓無法到場的朋友一起欣賞;有的信眾甚至表示透過網路聆聽樂曲,就已經感動得落淚。

       不過偶爾也會得到意外的反應──像是一位信徒聽完「人言譯站」的解說後,卻指出神明並不是毫無回應的,他本人就可以聽見神明的聲音。這種意想不到的回饋,既挑戰了創作者的設計理念,也反過來豐富了作品的意涵。

圖6 : 觀展者對此次展出的創新詮釋反應熱烈

       整整兩天的成果展,最後以一場團拜收尾。同學們收拾自己的心血成果,準備從臨山傍海的瑞芳回到台北。但是活動並沒有就此畫上句點,因為在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舉辦的D-Day,整場展覽將會復刻再現。先前無法前往青雲殿參展的觀眾,這次也能在台大校園裡再次進香,親身感受地方民俗信仰的底蘊與新生。

 

【穿越】

【嚐百草】

【毒害】

【新生】

4首曲目也可至課程作品頻道聆聽唷!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lwi1W1VQ4VnjnXx0iTnJw/featured

 

最好是來現場聆聽更棒喔!

109-1 D-DAY期末成果展

用創意帶來樂趣,一個只在這個冬季午后出現的D-Park。

時間|2021.1.9 Sat. | 13:00-16:00

地點|台大水源校區卓越研究大樓1樓

]]>
蓋一座太陽房子─循環城事專題課程 https://dschool.ntu.edu.tw/%e8%93%8b%e4%b8%80%e5%ba%a7%e5%a4%aa%e9%99%bd%e6%88%bf%e5%ad%90%e2%94%80%e5%be%aa%e7%92%b0%e5%9f%8e%e4%ba%8b%e5%b0%88%e9%a1%8c%e8%aa%b2%e7%a8%8b/ Thu, 10 Dec 2020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8%93%8b%e4%b8%80%e5%ba%a7%e5%a4%aa%e9%99%bd%e6%88%bf%e5%ad%90%e2%94%80%e5%be%aa%e7%92%b0%e5%9f%8e%e4%ba%8b%e5%b0%88%e9%a1%8c%e8%aa%b2%e7%a8%8b/ 蓋一座太陽房子─循環城事專題課程

撰稿人 : 黃茵

本學期的「循環城事專題」課程,在秋高氣爽的11月底正式開課。本課透過為期兩天(11/21、11/22)的密集工作坊,邀請專家介紹「太陽光電」及節能建築在臺灣的發展情形,刺激同學思考臺大的永續模式。課程的最後,同學們必須動手提出改造校園的方案,將循環經濟的理想落實到校園裡。

工作坊的第一天,同學們來到了位於萬華青年公園的「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位於二樓的節能展示館既是今天的上課地點,本身也是綠建築的示範教材─如果從展示館的上方俯瞰,可以看到屋頂上安裝著一大片深藍色的太陽能光電板,利用日照的發電來分擔館內所需的耗能。正是在這片鋪滿太陽能板的屋頂下,同學們開始了一整天的課程。

早上請到的講師是於「微電能源」公司任職的工程師Arnold,要為同學分享太陽光電的業界現況。Arnold很快切入重點:臺灣究竟適不適合太陽光電?

 圖1 : 「微電能源」公司工程師Arnold介紹太陽能板的結構與設計

臺灣位於緯度23.5度,單論日照角度而言,顯然比不上赤道附近的國家。有一種說法就指出,如果在非洲赤道地帶鋪滿太陽能板,其發電的總量便足以供應全球的用電。但Arnold談到,這種說法忽略了電力運輸當中的耗損,而這些輸電的成本也必須納入考量。況且如果沒有完善的輸電系統,產生的能量再多都無法充分利用。在這方面,臺灣擁有相當高的電網密度,其實具有一定的優勢。

事實上,臺灣政府為了推動太陽能,也提出了新的相關政策。國內目前的綠電政策採用的是「躉售制度」──不同於政府出錢贊助的補貼制度,躉售制度是由民間自行購買綠電設備,而政府保證在一段時間內收購所生產的能源。以太陽光電而言,台電會保證收購20年的太陽能,藉此提供安裝太陽能板的誘因。

但就算有政府的保證,太陽能的風險依然令人卻步。Arnold打了比方:如果是賣排骨便當,從早上進行料理到中午賣出去,成本的回收頂多只要三、四個小時;但太陽光電的成本回收卻要等上整整二十年,期間要面臨颱風、地震、天氣等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儘管太陽能的投報率可以高達200%以上,依然是個高風險的投資。

 

圖3 : 裝設在屋頂的太陽能板主動生產屋內需要的能量

為了消除投資人的不安,Arnold所任職的「微電能源」嘗試結合最新的技術,將金融與資訊工程帶進綠能產業。例如,他們在網路上公開全國各地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將這些資料彙集成一目了然的線上地圖,好讓投資人能夠即時監看;而這些資料更透過區塊鏈的技術加以記錄,以防遭到竄改。此外,為了收集臺灣不同地點的日照量,公司更向NASA太空總署購買資料,以便預估一地安裝太陽能板能夠帶來的效益。凡此種種,都是為了改善這項產業,提高太陽能的普及程度。

藉著業界人士的分享,同學們得以認識國內太陽光電的最新進展,進而反思臺大校園內的可行方案。

下午的課程則是由汗得學社的校長、被稱為「韋工頭」的韋仁正先生講授。汗得學社是臺灣與德國合作的非營利組織,長期耕耘建築相關的議題。作為今天教室的這座節能展示館,便是汗得學社曾經參與的建造計劃。

 

圖3 : 在「冬暖夏涼」的太陽房子內上課,汗得學社機構校長韋工頭在與同學分享太陽能圖書館之設計

韋工頭提起這棟建築的設計,其實來自他在德國習得的經驗,師法的是在當地風行已久的「太陽房子」。所謂的「太陽房子」,是一種能夠主動與被動利用太陽能的建築型態。在主動的層面上,展示館的屋頂裝置了大片太陽能板,能夠主動生產屋內電燈、空調所需的電能;在被動的層面上,建築的設計也特別重視隔熱、通風與採光,足以達到冬暖夏涼的節能效果。「主動產能」與「被動節能」雙管齊下,甚至能夠企及產能高於耗能的正結果。

這些建築設計的特點,待在館裡的同學都能親身體會。比如說,室內的環境非比尋常地安靜,跟外頭喧鬧的假日公園似乎是兩個世界。這種隔音的效果,其實是因為館內採用了嚴格的氣密設計:館內不僅大量採用氣密窗,出入口更設置雙層門作為緩衝區域,以便減少進出館內造成的空調負荷。種種措施都是為了防止夏天空調流失以及冬天冷風竄入,用最節能的方式維持室內恆溫。而這種氣密的設計不只達到了節能,同時也帶來了絕佳的隔音效果,在嘈雜的公園裡保留了圖書館的靜謐空間。

 

圖4 :太陽能圖書館的建築設計是師法德國的「太陽房子」來建造的

又或者情況正好相反:舒適性其實才是設計的主要考量,而節能不過是追求舒適的額外效果。課堂上,韋工頭正是這麼說的──他指出這棟建築的重點是打造舒適的環境,而節能只是當中附加的價值。因此,韋工頭的課程反倒比較少提到太陽能板的設備,更多時候是聚焦在這棟太陽房子的宜居設計,像是如何將濕度、溫度維持在體感最舒適的狀態。不同於一般人的想像,節能的設計非但沒有犧牲舒適性,反而更加體貼使用者的感受。

韋工頭告誡同學「太陽能不是太陽神」,不能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這棟太陽房子的設計巧思,也示範了建築的節能策略可以有許多辦法。上、下午兩堂課聚焦在太陽光電的不同方面,課程內容正好能夠互補。經過一整天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在知識上也充飽了電,帶著滿滿的能量準備付諸隔天的企劃。

想知道更詳細的課程內容嗎? 快至大學Plus計畫網站閱讀更詳盡的 

【課程側寫】循環城事專題課程 : https://ntuplus.ntu.edu.tw/?p=1435

]]>
剪接自己的人生:「影像戰鬥營」剪輯工作坊 https://dschool.ntu.edu.tw/%e5%89%aa%e6%8e%a5%e8%87%aa%e5%b7%b1%e7%9a%84%e4%ba%ba%e7%94%9f%ef%bc%9a%e3%80%8c%e5%bd%b1%e5%83%8f%e6%88%b0%e9%ac%a5%e7%87%9f%e3%80%8d%e5%89%aa%e8%bc%af%e5%b7%a5%e4%bd%9c%e5%9d%8a-2/ Thu, 03 Dec 2020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5%89%aa%e6%8e%a5%e8%87%aa%e5%b7%b1%e7%9a%84%e4%ba%ba%e7%94%9f%ef%bc%9a%e3%80%8c%e5%bd%b1%e5%83%8f%e6%88%b0%e9%ac%a5%e7%87%9f%e3%80%8d%e5%89%aa%e8%bc%af%e5%b7%a5%e4%bd%9c%e5%9d%8a-2/ 剪接自己的人生:「影像戰鬥營」剪輯工作坊

撰稿人:黃茵

走進陳師父的工作室,第一眼就能看到客廳牆上的巨幅電影海報,那是張艾嘉的《念念》。來到剪接室,牆邊也掛著楊德昌《一一》的法國版海報,上頭的法文字標誌出坎城導演大獎的殊榮。兩張海報展示在工作室的牆上,並不是一般影迷的收藏用途,而是代表著陳師父的創作成果。雖然海報上只有標明導演的名字,但陳師父其實也是這些作品的幕後功臣,負責的是成就整部電影的關鍵環節 ― 剪接。

 

圖1:大家直接在陳師父的剪接工作室裡上課

這堂課邀請的講師正是國內的資深剪接師,被尊稱為「陳師父」的陳博文先生。「影像戰鬥營」的修課同學一早就來到位於南港的工作室,難得可以一睹專業人士的工作現場,就地請教電影剪接的技術。

事實上,「影像戰鬥營」的課程本身也是由現役的電影工作者、知名導演吳米森老師所規劃,從2017年起就在台大創新設計學院開設。「影像戰鬥營」一如其名就像是一場戰鬥,透過一系列密集的教學與實作,要讓同學親自拿起攝影機上戰場。學期中也安排了多次講座及參訪活動,像是先前拜訪「現代電影沖印股份有限公司」,讓大家實地觀摩一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在吳米森導演的精心規劃之下,課程內容不再局限於教室的紙上談兵,能夠與業界人士面對面學習。而這次由陳師父主講的剪輯工作坊,更是由業界頂尖人物親授的大師班。

的確,陳師父曾經多次拿下金馬獎,早就是台灣電影界的大人物。不過提起這些榮耀,陳師父本人倒是說得雲淡風輕,認為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得滿意。這份體悟來自從業多年的心路歷程──課程一開始,陳師父就向大家分享自己過去的經歷,談到當年參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工作情形。陳師父說起這部片多難剪,費盡心力才交出成果;結果電影橫掃那年金馬獎,入圍十二項大獎,唯獨沒有「最佳剪輯」這一項。陳師父坦言,那時確實遭遇極大的挫折。

 

圖2:三座金馬獎駐紮在陳師父工作室的櫥櫃裡 

後來是在楊導的開導之下,年輕的自己才改變了心境:「那時候楊德昌跑來跟我講,小陳,不要擔心。沒有人知道你會不會,只有我知道。我知道你是最好的,你就是最好的。」陳師父這才漸漸學會不去在意他人的目光,把注意力放在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然能夠得到同行的尊敬。

不過談起剪接工作,導演雖然經常是剪接師的知音,剪接師卻不該只是遵照導演的想法。陳師父分析剪接師這份職業,大致可以區分成三種等級。第一種剪接師總是能夠符合導演的期待,導演對他不必多加過問與討論,可以放心把工作傳達下去 ― 陳師父說,這只能算是第三流的剪接師。畢竟,你只是單純實現導演原本的想法,對於這部電影沒有加分的作用。至於那些連導演的基本要求都達不到的人,根本就是「不入流」。

若要成為第二流的剪接師,不能只是被動完成導演的指令,還得發現目前的影像存在什麼問題。真正高明的剪接師,應該要能夠看見眾人看不見的盲點,補充導演的觀點。最後,一流的剪接師更是要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藉此改善整部電影。

 

圖3:陳師父直接透過影片來讓同學瞭解剪接的技巧

陳師父馬上舉了實際的例子。陳師父先是放了一小段影片,畫面上是一名弟弟把中風多年的哥哥從床上扶起來擦背,總共只有短短兩個鏡頭。播完後陳師父向同學提問,這兩個鏡頭出了什麼問題?

兩個鏡頭看似平淡無奇,陳師父卻一口斷言,這當中存在著嚴重的毛病。在沉默之中重看幾遍,一旁的聖琳老師問:哥哥臥病多久了?陳師父回到,很多年了。有同學立刻接著問:是不是哥哥的背太乾淨了?陳師父這才笑著點頭,對了。

陳師父說,這個問題他問過大約一千個人,只有不到五位能看出這點。實際上,如果中風多年臥病在床,背部通常會起褥疹,不會像影片裡那樣白皙乾淨。但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不具備這樣的視野,就不會發現這點。而要是剪接師沒有揪出這點,這個穿幫鏡頭就會被剪進電影裡,在全國觀眾的面前放送。

但一流的剪接師不只要發現問題,還要提出解決辦法。在這個例子中,最明顯的補救辦法自然是重拍這場戲,換掉這個穿幫鏡頭。不過從剪接的角度來看其實有更快的做法,也就是直接把穿幫的部份剪掉,省時又省力。「辦法雖然簡單,也要你想得到才行。」陳師父說。

陳師父進一步說明,剪接工作不單單是影像的問題,還得培養各方面的美學素養。以聽覺美感為例,陳師父指出剪接不能只是單看影像的邏輯,還要考慮配樂的問題。在情緒飽滿的段落,剪接師必須要保留足夠的空間給音樂,讓插入的配樂有延續情緒的餘地。可是在這個階段,配樂還沒有實際加進來,剪接師只能自行想像影音結合的情形。這樣的剪接不只是處理眼前出現的影像,就連還不存在的音樂要素也都納入考量。陳師父的工夫之深,由此就能略知一二。

 

圖4 : 40年的剪接生涯讓陳師父對人生有另一種感悟

課程的尾聲,陳師父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其實像是活了好幾輩子─每剪一部電影,便是經歷了一次新的人生,豐富了原來有限的生命。反過來說,人生也像是一場電影,自己同時是導演、演員也是觀眾,有時也是剪接師:妳需要把生命中糟糕的部份剪掉,透過不一樣的敘事角度,重新賦予人生積極的意義。最終,同學們從這堂課學到的不只是剪接的技巧,更是人生的哲理;而若是把電影創作當做一生的志向,兩方面的啟悟想必也能互相闡發,在今後持續成為創作的動力。

]]>
到淡水出陣頭 ─ 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 https://dschool.ntu.edu.tw/%e5%88%b0%e6%b7%a1%e6%b0%b4%e5%87%ba%e9%99%a3%e9%a0%ad-%e2%94%80-%e9%9f%b3%e6%a8%82%e5%90%88%e4%bd%9c%e7%9a%84%e8%97%9d%e8%a1%93%e8%88%87%e5%af%a6%e8%b8%90/ Sun, 15 Nov 2020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5%88%b0%e6%b7%a1%e6%b0%b4%e5%87%ba%e9%99%a3%e9%a0%ad-%e2%94%80-%e9%9f%b3%e6%a8%82%e5%90%88%e4%bd%9c%e7%9a%84%e8%97%9d%e8%a1%93%e8%88%87%e5%af%a6%e8%b8%90/ 到淡水出陣頭 ─ 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

撰稿人:黃茵

       課程開始前,曲館的講師先是點了一束香,虔誠地敬拜館內供奉的一排神將。同學們也都從座位上起身,恭敬地合掌,仰望著神將高高在上的威嚴面孔。上課前必須請示神明,因為這堂音樂課的地點是淡水的南北軒,同學們得在滿堂神將注視之下學習傳統樂曲。而大家這時還不知道,自己待會就要親自扛起這些神將,實際演練「大仙尪仔」的步伐──

圖1: 淡水南北軒特製了八仙過海的海報來迎接D-School的大家

 

       這是蔡佳芬老師開設的「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課程。本課以西方古典音樂為基礎,帶領同學欣賞不同時期與器樂的藝術形式,到了期末則要全班共同完成一場表演。課程的內容不只是靜態的授課,還包括外出探訪田野,實地學習臺灣本土的民俗音樂。同學們上次才去過九份的青雲殿參訪,這次的旅途又來到了古色古香的淡水,準備要向當地的北管社團學習請教。

       眾人一早就在淡水捷運站集合出發,沒有隨著成群的觀光客走向淡水老街,而是沿著相反的方向,前往隱身在尋常巷弄裡的南北軒曲館。來到曲館的門口,迎面就是一面掛著綵球的朱紅色告示牌,上頭寫著「歡迎蒞臨」的斗大字句。蔡老師猛虧南北軒的迎接未免太「厚工」,對方卻笑著回應軒社的排場就是喜歡浮誇。的確,軒社的主要工作就是在各大慶典裡出陣,用熱鬧的表演來娛樂神明與信徒。而淡水南北軒更是超過百年的傳統北管社團,擁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和純正的歷史傳承,在臺灣眾多社團當中素負盛名。

       隨著南北軒的講師帶領大家拜完神明,今天的體驗課程也正式開始,同學一來就要學習請神將的步伐。

       請神將的預備步伐叫做「丁字步」[1],跨步的時候膝蓋必須大幅度擺動,製造戲劇性的視覺效果。轉彎的時候更需要特別的技巧,講師說起范將軍神將(八爺)轉身時令人糊塗的口訣:「向左轉就向右轉,向右轉就向左轉。」這種看似怪異的腳步同樣是為了表演的身段──比起呆板地往左轉,表演者會往右迴轉個半圈,一轉過身剛好面朝左方,利用誇張的動作引人注目。如果轉身的速度夠快,范將軍背後用黃紙做成一頭茂密的長髮(高錢),會被急速甩到空中,讓表演看起來更加華麗。

圖2 : 大家一起練習神將的「丁字步」

 

       步伐的練習已經不容易,但真正的挑戰還在後頭。接下來同學們就要真正進入神將的內部,扛起二、三十公斤重的裝備,扮演廟會陣頭常見的八爺[2]。一背起神將的重量,同學才走幾步路就要支撐不住,更別提維持剛才練習的步伐。而實際的出陣表演卻往往要扛上好幾個鐘頭,有時甚至是一整個晚上,由此可見這項傳統技藝所需要的體力。

圖3 : 要進入神將內部需要大家的協力合作才行

 

       表演進行時,軒社的樂師也在一旁幫忙打鼓,為表演者製造輕快的節奏。但同學的腳步卻顯得愈加沈重,因為他們走路的同時還得控制八爺的兩隻木製的手臂,反覆做出搧風與擦汗的動作,實在難以跟上節拍。當表演的同學已經開始手忙腳亂,玩心大開的樂師們又趁機落井下石,拍子越打越快,令人更加手足無措。場上的表演者不時落得同手同腳的彆扭姿態,反倒成功娛樂了周遭的觀眾,讓場邊的大家笑得開懷。 

圖4: 同學們輪流體驗請神將並實際演練「大仙尪仔」的步伐

 

       體驗過請神將之後,課程終於進入了最後的重頭戲,南北軒的樂師們要為同學們現場演奏一曲。這次帶來的戲曲選段叫做《渭水河》,是北管入門的經典曲目。只見一排樂師已經在座位上準備就緒,手邊擺著多樣的打擊樂器與絃樂器,各自零落地撥絃試音。當聲音都靜了下來,坐在中央的師傅才伸手翻開譜,放開嗓子演唱起來。一段段官話的唱詞在同學的耳裡聽起來陌生,但搭配著傳統樂器的伴奏,卻也漸漸顯露出熟悉的民俗音樂之美……

 

圖5 : 南北軒的伙伴與D-School師生一同合影

       精采的表演結束之後,大家開始針對聽不懂的段落盡情發問。師傅談到官話即便難懂,從前的觀眾已經聽得習慣,自然能夠明白意思。而年輕一輩的同學雖然比較少接觸戲曲,但在今天這樣的學習之下,倒也一點一滴累積了北管的相關知識。課程最後,師傅特別教了一句唱詞,讓大家跟著一起複誦與記憶。或許,這正是以北管特有的師徒口授方式,將傳統音樂的火苗傳給在場每位同學了吧。

[1] 戲曲身段,雙腳呈垂直方向接觸,左腳跟靠在右腳窩處,兩腳尖對兩斜角,如丁字,所以叫丁字步。

[2] 八爺神將約20公斤、七爺大約30公斤左右。


淡水南北軒官方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tamsui.beiguan

]]>
禾餘麥酒:釀出一瓶,在地的連結 https://dschool.ntu.edu.tw/%e7%a6%be%e9%a4%98%e9%ba%a5%e9%85%92%ef%bc%9a%e9%87%80%e5%87%ba%e4%b8%80%e7%93%b6%ef%bc%8c%e5%9c%a8%e5%9c%b0%e7%9a%84%e9%80%a3%e7%b5%90/ Sun, 18 Oct 2020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7%a6%be%e9%a4%98%e9%ba%a5%e9%85%92%ef%bc%9a%e9%87%80%e5%87%ba%e4%b8%80%e7%93%b6%ef%bc%8c%e5%9c%a8%e5%9c%b0%e7%9a%84%e9%80%a3%e7%b5%90/

承繼上次「都市實驗室專題:啤酒、地方與社會專題」,台大創新設計學院的黃書緯老師和台大社會系的簡妤儒老師在109-1學期再度合開「都市實驗室:危機、實踐、再設計」這門課。本次課程同樣以全球啤酒議題作為主軸,並且更聚焦在台灣精釀啤酒的在地文化。受到全球暖化的影響,使得啤酒原料——大麥減產,導致啤酒價格上揚,而氣候變遷不只影響到大量生產的商業啤酒,也衝擊地方特色的釀造方式(如傳統釀酒需要的溫度等等)。

雖然今年商業啤酒的產量與銷量下滑,但好消息是全球精釀啤酒產業仍逆勢成長。在日本、美國等已開發國家,精釀啤酒顯然已經成為了推廣都市更新、地方創生或農村觀光的策略,它們強調在地特色、品味細微差異口感、連結地方風土或精神等意象。全球各地的小型精釀酒廠至今依舊深耕地方、尋找有機農、恢復精釀傳統,逐步與地方農人、批發商、消費者建立關係,並致力於與其他在地議題作連結,開始「發酵」一場無法忽略的社會運動。循此,本課程於學期初舉辦自釀工作坊,與「禾餘麥酒」(alechemist)合作,教導同學們如何釀造出自己與台灣這塊土地的第一杯連結。

想看更多內容,快到大學Plus計畫網站去:https://ntuplus.ntu.edu.tw/?p=1149

【延伸閱讀】

|酒的科學:從發酵、蒸餾、熟陳至品酩的醉人之旅|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30298

|為真實世界設計:人類生態與社會變遷|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90879?sloc=main #大學PL

]]>
在紅茶裡飼養細菌!──康普茶手做體驗 https://dschool.ntu.edu.tw/%e5%9c%a8%e7%b4%85%e8%8c%b6%e8%a3%a1%e9%a3%bc%e9%a4%8a%e7%b4%b0%e8%8f%8c%ef%bc%81%e2%94%80%e2%94%80%e5%ba%b7%e6%99%ae%e8%8c%b6%e6%89%8b%e5%81%9a%e9%ab%94%e9%a9%97-2/ Tue, 06 Oct 2020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5%9c%a8%e7%b4%85%e8%8c%b6%e8%a3%a1%e9%a3%bc%e9%a4%8a%e7%b4%b0%e8%8f%8c%ef%bc%81%e2%94%80%e2%94%80%e5%ba%b7%e6%99%ae%e8%8c%b6%e6%89%8b%e5%81%9a%e9%ab%94%e9%a9%97-2/ 撰稿人:黃茵

「而且跟優酪乳不一樣,康普茶裡面的菌都是活著的,正在生長的。」老師驕傲地說著,介紹講桌上那一大罐混濁的深褐色液體。

圖1 : 舞春食農工作室的其農帶了許多不同風味的康普茶讓同學品嚐

這不是什麼黑暗料理大會,而是黃書緯老師開設的「教育創新與社會設計」課堂。這學期的課程關注「食農教育」的議題,並且以「發酵」作為主軸,帶領同學探索相關的人文與科學領域。整個學期的目標是設計出一個給高中生的教案,希望讓高中生透過遊戲的方式,在動手做的過程中認識食農議題。這次的康普茶DIY課程,正是教案設計前的練習活動。

       在設計出教案之前,同學們也得先行消化知識。課堂一開始是書緯老師的講課,有些同學還在座位上趕吃早餐,老師劈頭就問大家最近有沒有吃發酵食品?回答有起司、納豆,當然還有大學生必備的酒。這些都是生活裡常見的食物,其中卻隱含一項看不見的關鍵要素──微生物。

       人們看不見酵母菌、乳酸菌這些微生物,生活裡卻少不了它們的在場。正是這些菌種的發酵作用,產生了人類文明不可或缺的酒精,還有各種千奇百怪的法國起司。這類料理的風味都不是廚師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透過人與微生物的合作才能完成;種種不可見的、難以掌握的微生物活動,才是發酵過程的核心。

圖2 : 邊煮紅茶邊與同學們分享並講解康普茶的製作過程

書緯老師舉了個例子。著名的酒莊Jennings Brewery曾經遭遇一場水災,廠內的設備全部泡湯。當廠方終於把原本的器材買回來,一切設備都恢復原狀,卻發現怎麼樣也無法重現從前的味道。這是因為過去一直使用的酵母菌,經過水災之後已經不可復得。原來人們以為一瓶酒是釀酒師的作品,實際上卻是這些微生物決定了獨特的口味。

       隨著課程的後半節進入動手做的環節,同學們也正式跟今天的微生物夥伴見面。這堂課請來了舞春食農工作室的陳其農講課,其農從臺大社會系畢業後就致力於推廣食農教育,用飲食牽連讓經濟歷史地理、文學自然科學透過鮮活的課程展現。這次其農要帶領大家製作的發酵食品,則是一種台灣本土的傳統飲料──康普茶。

       康普茶是由生物菌落發酵而成的茶飲。只要在一般茶湯中加入酵母菌、乳酸菌以及其他細菌,就能培養出滋味多變的康普茶。這種特殊的發酵方式,被稱為細菌與酵母的共生體(Symbiotic Culture Of Bacteria and Yeast,簡稱SCOBY),又叫做菌母、茶母。

圖3 : 同學試聞講師帶來的康普茶菌母,又稱Scopy

       其農也將自己的心血結晶帶到了課堂上。只見一大罐玻璃瓶裡裝著褐色茶湯,上頭漂浮著一層層厚實的膠狀物,這坨蒟篛般的不明物體就是菌母了。雖然名稱叫做「菌母」,其農卻親暱地稱呼牠「菌寶寶」,就像是在喊心愛的寵物。其農仔細解說如何照料這些菌種,怎樣的溫度和飼料才合宜──這種無微不至的細心呵護,的確比得上貓狗飼主對於毛寶寶的關心。

       不過才剛說完自己有多愛菌寶寶,下一刻就要把它們解體成一塊塊碎片,以便分給班上每位同學。當其農試著夾起一片菌寶寶,孩子們卻就像是捨不得離開家,一層一層黏得牢固,最後還是出動剪刀才終於切斷。人類與微生物的愛恨情仇,確實是難分難捨。

圖4 : 難分難捨的菌母

       最後大家都分到一塊菌母,放進裝著現煮紅茶的玻璃罐裡,準備帶回各自的家裡培育。現場也有同學早就等不及,開始試喝起其農帶來的現成品;有些口味酸得讓人表情皺在一起,有些則帶有豐富的野草香氣。而同學們的康普茶會發展出什麼樣的風味,還要等待收成的那一天才能知曉。至於期末教案設計的點子,或許也已經在同學的腦海中沈澱,靜靜等待時間的發酵吧。

 

【延伸閱讀】

教育創新與社會設計課程介紹 : http://swalk.blogspot.com/2020/07/gampus.html

NOMA餐廳發酵實驗:米麴、康普茶、醬油、味噌、醋、古魚醬、乳酸菌及黑化蔬果

]]>
儀式、場景與設計:深溝開學典禮 https://dschool.ntu.edu.tw/%e5%84%80%e5%bc%8f%e3%80%81%e5%a0%b4%e6%99%af%e8%88%87%e8%a8%ad%e8%a8%88%ef%bc%9a%e6%b7%b1%e6%ba%9d%e9%96%8b%e5%ad%b8%e5%85%b8%e7%a6%ae/ Mon, 28 Sep 2020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5%84%80%e5%bc%8f%e3%80%81%e5%a0%b4%e6%99%af%e8%88%87%e8%a8%ad%e8%a8%88%ef%bc%9a%e6%b7%b1%e6%ba%9d%e9%96%8b%e5%ad%b8%e5%85%b8%e7%a6%ae/ 在數位時空中,科技徹底改寫了社會運作結構,亦深遠地影響人際互動方式。此種如幻似真、既近且遠的相處模式,引發當代人對「身歷情境」的渴求。其中,旅遊文化是體驗生活的重要來源,同時也是建構、解構與重組地方、空間、文化與國家意涵的知識創造來源。有感於此,陳懷萱老師開設「儀式、場景與設計」這門課,以理解個人與群體行為及其賦予意義的過程。

延續第一期USR計畫「鄉村農業體驗」的課程合作基礎,懷萱老師選擇宜蘭員山深溝做為場域,以探索與發展「生活博物館」的學習體驗方法原型。在課程正式開始前,老師、助教與大學PLUS計畫團隊數次走訪地方,並與場域業師小鶹、兆廷維持緊密聯繫,最終敲定以青年小旅行作為成果展現的主題,期盼同學發想體驗模式的創意共融提案。在本學期的安排中,觀察、動手做、閱讀討論等都是必須的養分,也因此催生本次9/20的深溝場域一日體驗。

由此去閱讀全文 :https://ntuplus.ntu.edu.tw/?p=1094

]]>
【109-1課程】初生˙未來 https://dschool.ntu.edu.tw/%e3%80%90109-1%e8%aa%b2%e7%a8%8b%e3%80%91%e5%88%9d%e7%94%9f%cb%99%e6%9c%aa%e4%be%86/ Thu, 06 Aug 2020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3%80%90109-1%e8%aa%b2%e7%a8%8b%e3%80%91%e5%88%9d%e7%94%9f%cb%99%e6%9c%aa%e4%be%86/ 109-1共開設了26門課程 : DS課程17門、領導學程3門及創創學程3門。

在這不確定的年代,透過初生的花兒,希望能一掃大家的焦慮,讓我們別忘還有未來。

期待未來,也許最好的永遠都是在未來 !

讓我們一起期待109-1一個新的學期、一個全新的課程開始!

更多課程詳細介紹請至http://sc.piee.pw/V2GA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