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紀錄 –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D School Tue, 07 Jan 2025 13:03:09 +0000 zh-TW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5.7.12 https://dschool.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21/05/cropped-logo-512-32x32.png 課程紀錄 – NTU D-School https://dschool.ntu.edu.tw 32 32 D-School 113-2學期 ✹ 課程大總表 https://dschool.ntu.edu.tw/113-2courselist/ Tue, 07 Jan 2025 12:10:52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2307 本學期新增課程最新快訊 📰 歡迎把網頁加入我的最愛💓
課表和相關資訊已經上架,快來規劃你的學期,迎接新的學習旅程!

👉 開放初選

課號 課程識別碼 課程名稱 學分 授課教師
DS5613 Z00 U0130 幸福感設計:
重新定義「健康」的多元觀點
➰ 英授
3 袁千雯
DS5617 Z00 U0170 看電影學愛情 2 黃韻如、謝筱玫
DS5629 Z00 U0290 設計如何說故事 3 吳米森、張聖琳
DS5621 Z00 U0210 展齡創生 2 陳懷萱

👉開放初選

課程名稱 課程申請表 填表時間 修課名單公告日期 課號 課程識別碼 學分 授課教師
社會設計導論 https://ntudschool.pse.is/113-2-DS5611 1/1 ~ 1/10 1/13 DS5611 Z00 U0110 3 黃書緯
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 https://ntudschool.pse.is/113-2-DS5616 2/7截止 2/10 DS5616 Z00 U0160 3 蔡佳芬
設計你的人生 https://ntudschool.pse.is/113-2-DS5623 1/7 ~ 1/16 1/19 DS5623 Z00 U0230 3 蔡文傑、蔡佳芬、陳品豪、朱士維
設計人生引導員培育暨專案實作 DS5625 Z00 U0250 3 陳品豪、蔡文傑、朱士維
設計思考入門1T https://ntudschool.pse.is/113-2-DS5626 1/8 ~ 2/5 2/12 DS5626 Z00 U0260 1 黃書緯
設計思考教練人才培育課程 https://ntudschool.pse.is/113-2-DS5628 1/8 ~ 2/2 2/8 DS5628 Z00 U0280 3 黃書緯
設計未來 https://ntudschool.pse.is/113-2-DS5631 1/12 1/14 DS5631 Z00 U0310 1 宋玫玫、謝尚賢
設計未來:初階實作 https://ntudschool.pse.is/113-2-DS5643 1/12 1/14 DS5643 Z00 U0430 1 宋玫玫

📌 選課相關

  • 🗓 初選第一階段:1月7日至1月9日
  • 🗓 初選第二階段:1月14日至1月15日
  • 🗓 加退選期間:2月5日至2月14日
  • 🗓 停修申請時間:3月4日至5月9日

📌 學期行事曆

  • 🎒 開學日:2月20日
  • ✍ 期中考週:4月15日至4月19日
  • 📚 期末考週:6月10日至6月14日

更多資訊請查見臺大課程網➰ https://course.ntu.edu.tw/search/quick?k=DS

 

]]>
D-Day 來《跨MINE》 D-School帶你跨出對「學習」的想像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08/ Wed, 19 Jun 2024 11:58:54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1795

📃 臺大校訊1608期

每學期以 D-Day 為名的期末分享會,包含臺大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整個學期菁華,5月26日D-Day主題是《跨MINE》,取台語「看見」諧音,也暗示跨出學院的魔法結界,來到校總區博雅教學館一樓,面對更多受眾。學習開放空間現場為原先一人一桌,互不交流的公共空間,D-School換上滿是精靈新裝,用對話填滿展覽的經典傳統帶到校總區。

見樹見林又見花的創新生態圈
副校長丁詩同用樹林作為比喻,勉勵臺大師生們雖都能長成大樹,但要真的解決實質問題,培養克服挫折的能力,大樹之間要連結成森林,才能建構更具韌性的創新生態系,「一群夥伴、一起努力」是丁副校長面對龐雜問題的心法。教務長王泓仁則將臺大比作花園,並用「未定義」「奇花異果」的園區為D-School增添一絲浪漫,總有特殊的園丁、特別的品種,期許學院讓創意和靈感擴散到校園每個角落。

連結創新網絡拓展新D朋友
D-School代理院長張聖琳分享,學院如奇花異草瘋狂生長到第十年,下一步如何更盛開,要靠連結校外乃至國際網絡。學院日前與政治大學創新國際學院簽訂校際選課合作協議書,該院院長杜文苓亦與會交流;D-Day當日 D-School 再與5% Design Action 簽訂合作備忘錄,共同推動社會創新與永續人才培育。5% Design Action執行長楊振甫,短講分享5% Design Action從設計思考到社計行動的經驗,導演增井壯一則分享「循環設計行動」的概念如何從日本落地在臺灣。

奇花異草共同生長卻各異其趣
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李芯恩同學開幕式時感性分享在D-School學習的開放自主性與老師們的親密關係。D-Day 現場邀集18 組同學,「青銀小旅行」透過旅行縫補世代的隔閡,「設計你的人生」邀請參與者回顧過往一週,用做一個「人生披薩」釐清價值觀,用加減料打開對於不同價值融入生活實踐的想像;來自領導學程的「E-Lab 教育實驗室」推廣軟實力的重要,現場也蒐集大家對於軟實力的想像和重視度、EEVOLUTION則是針對科技領域的產學合作推廣計畫出發,推進產學連結,現場還提供履歷健檢,給予調整建議。創創學程的美感效應 Aestheffect團隊則以「設計為基礎、教育為手法」,為美感盡份心力,「創新服務商業模式設計」課程同學也藉由靜態海報參展和與會者傳遞所研擬的市場化商業模式。

聯展單位也用心規劃和與會者互動交流,學輔中心精心設計3道題組,帶領與會者跨越過去和未來,提供魔法酷卡打開學生自我發展視野;學生職業生涯發展中心帶來驚喜,扭蛋機藏著引發眾人對職涯感到好奇的線索。期盼更多師生關注D-School,「未來學習路上與你相遇」。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FB:https://www.facebook.com/ntudschool

]]>
臺大研究成果系列報導—創新設計學院蔡文傑老師「探索互動設計的多樣性:從人機互動到共生體驗的設計實踐」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607/ Wed, 05 Jun 2024 11:24:14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1788

📃 臺大校訊1607期

近年來,人與科技賦能物件 - 如自動機、物聯網裝置、生成式AI等的互動關係日益多樣化,互動設計(Interaction Design)領域的研究也隨之打破傳統人物二元觀點,進一步探討所有具現於空間中的能動性實體如何相互學習、協作,激發創意和反思,或在符合特定價值觀的意圖下形塑行為。因此,互動設計不再僅以人為中心,也不再僅以問題解決為唯一目標,而是更廣泛地考量所有生物與非生物的存在價值與關係。在這樣的框架下,如何透過設計來觸發人類和其他共生實體更理想的互動體驗,成為研究團隊致力探討的議題。

首先,藉由設計探針(design probes)重新理解特定文化與經驗現象,定義新問題。例如,「回憶探針」 透過特製工具包,探討珍藏物件上的使用痕跡如何與人類記憶共同編織出物主的生命故事,並賦予物件存在的意義。物件擁有者利用痕跡來喚醒記憶,彌補自身記憶的缺失;每次回憶的提取與述說不僅幫助物件建構符合現況的歷史脈絡,也讓物件擁有新的生命。「物候探針」 是一套探詢臺灣長者物候智慧的訪談工具,以24節氣為靈感設計的聲音卡片,結合臺灣季節性聲景和AI生成的節氣圖片,促進長者與研究人員之間的對話,鼓勵他們分享並反思與天氣物候相關的日常經驗。

其次,藉由創成工具套件(generative toolkits)與目標使用者對話,調整設計方向。例如,「推測工具組」 是一套虛構的產品設計,將物聯網跨領域研發中心的技術概念轉變為未來情境下的實用工具模組。秉持技術民主化的意圖,通過開發如積木般可把玩的推測工具模組,將抽象的學術技術概念轉化為可操作的技術基本形,激發使用者對未來技術應用的想像。可重組的工具零件促進創造性思維和即興表演,使創客能將新技術整合至正在進行的專案中,組裝出具體的設計原型,預想改造後的專案作品如何發揮新技術的功能。

最後,藉由互動原型(prototypes)的實際部署,了解日常且處境化的使用體驗。例如,「反身印表機」是一個具自主能動性的照片刪除與列印裝置,旨在促進人們對日常生活記憶的回顧,反思數位照片收藏的必要性,探討懷舊與未來自我的關係。當使用者體驗到數位照片實體化後隨時間衰退的過程時,必須透過提升自己的主動性,才能恢復想要保留的照片,也因此在腦海中加深對該照片的記憶。此研究提出記憶交換的人機互動模型,用以探討數位與人類記憶之間的相互作用,也提出一種個人數位照片管理產品的另類範例。

蔡文傑老師的相關研究: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hl=zh-TW&user=jZBwLI8AAAAJ

]]>
「設計你的人生」:實踐夢想 創造精彩人生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592-2/ Wed, 17 Jan 2024 15:37:13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1744

📃 臺大校訊1592期

 臺大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熱門課程之一「設計你的人生」,作為一門帶領同學自我探索的課程,期末分享會邀請同學帶著自己重要的人來到課程中,分享這學期中的探索、對於自己額外的認識以及期待。同學們在回顧自己過去,釐清目前現況後,實際嘗試行動。帶著自己實際嘗試的經驗,向現場重要他人們說出,在這些探索過程中自己有過哪些猶豫、懷疑,以及更重要的事,有哪些成長。

生機系應同學在分享中提到:「雖然很多同學是第一次在課程相遇,在D-School大家都很溫暖,會對於各自行動都給予很大支持和鼓勵。」對於參與的重要他人而言,這更是一個難得場合。在場來賓除了同學以外,有伴侶、朋友、也有家人,並不是每個人都曾聽過學生們內心的掙扎與期待,更多時候大家傾向把想法藏在心裡獨自承受。工管系黃同學的母親,作為黃同學的學伴陪伴了整個學期後分享:「這是一個很自然、自在分享的環境。聽見彼此不同的聲音以後,能發現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從這些自己不同於他人的面向和特質,發展屬於自己的計畫。」

「設計你的人生」課程最重要的3元素是「社群、時間、實作」。臺大學務長朱士維提到,在自己的人生累積中,有著大量來自於各處不同人的陪伴與支持,正是這次期末分享會中,希冀讓所有人能夠聽見彼此計畫,成為彼此的支持的原因,同學都花了許多時間在這門課程上思考自己的人生,這是在臺大學習過程是很難出現的,忙於學習及各式各樣的事情,但很容易忘記自己。鼓勵同學們在課程之後,能夠持續行動,實踐自己想要的人生。

「人生真的可以被設計嗎?」可能是這堂課最常被提起的疑問,工管系黃同學在最後回應:「設計人生最重要的核心,是社群與實作,讓我們可以有勇氣去做那些我們一直想要但沒有實踐的事情。」而這個過程,非常仰賴學生間彼此互相支持的社群。「設計你的人生」課程在學校已經開設5年,課程內容由學生團隊與師長共同協力產出。心理系陳品豪老師、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蔡文傑老師非常肯定並感謝協助課程的團隊,即使逐一畢業,學長姐們成立Detour團隊,持續在背後支持著課程進行。D-School將與學習者同行,讓學習者在有意識的嘗試或行動中,慢慢摸索出自己的方向,並在未來日子裡,著手畫出並實踐自己理想人生藍圖。

]]>
【臺大特色課程系列報導】 創新設計學院「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課程 前進猴硐演繹礦工生命故事 https://dschool.ntu.edu.tw/ntuenews1591/ Wed, 03 Jan 2024 13:00:34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1725

📃 臺大校訊1591期

創新設計學院 (D-School) 每學年開設近65門跨領域、實作相關課程,學生來自臺大、臺師大、臺科大,各系所學生帶來多元觀點和思考方式,促進跨領域思維,有助解決複雜的問題,豐富課堂討論,促進互相學習和交流,提升整體學習體驗。

D-School蔡佳芬老師開設「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課程,為「音像設計」領域專長課程之一。透過生活中觀察體驗,發掘人類對於音樂的需求,112-1學期以「猴硐礦工生命故事」為主題,發想音樂可能的使用與表現方式,學生發揮自己專長進行音樂與其他領域的創新設計與改造應用。課程中邀請到台灣聲景協會理事長施梅紛老師進行「聲景工作坊」與「AI音樂工作坊」,重新打開耳朵體驗聆聽,探索音樂的創新應用。

過往課程曾與NSO國家交響樂團、瑞芳青雲殿合作,此次跨校合作和淡江大學吳文琪老師的通識舞蹈藝術知能服務學習「身體語言與環境探索」課程攜手,共同創作出「迴望」作品。師生走出教室前往到猴硐實際了解老礦工故事,將資料記錄下來帶回在專案中深入探討,一開始學生覺得這堂課程要花上許多時間跟精力,但經過一學期創作、排練,呈現在觀眾面前,共同表演《家》、《天外來客》、《憶往》、《盼》、《走馬燈》共5支樂舞,不僅有助開啟學生的生命經驗,也為老礦工的故事留下紀錄。

猴硐國寶級礦工吳寶銀女士看完演出後表示,看到同學們盡心盡力演出老礦工的生命故事,喚起許多過往擔任礦工的回憶,眼淚早已忍不住一直流下,對年輕學生們的用心創作真的是滿滿感動及感謝。猴硐礦工文史館創辦人周朝南先生分享,學生能在音樂舞蹈中重現採礦及礦業生活,尤其生死邊緣的掙扎與艱辛,種種細節的演繹表現讓他覺得精彩生動,非常謝謝同學們與老師的努力付出,讓礦工的故事能被更多人看見。

課程跨域跨校合作過程是艱辛的,有學生中途想要放棄,透過蔡佳芬老師和吳文琪老師課程及專案設計,讓同學們在專案中都是主角,發揮各自專業,讓學生知道一個專案幕前、幕後每一個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學習合作與解決問題。去年臺大學生負責音樂創作,淡大學生負責舞蹈,今年臺大創作音樂的同學也加入舞蹈演出,淡大學生則給予音樂創作回饋,引導兩校同學突破樂與舞的分界,發掘自己潛能、自信與創造力。

112-2學期,D-School蔡佳芬老師與戲劇系謝筱玫老師、工管系余峻瑜老師,開設「美學創意人生設計」課程,這是堂軟實力課程,帶領學生在美感與品味中找尋自我定位,透過不斷地摸索,啟發「美學」之於自己的意義,甚至拓展到往後的人生,啟發思考「美學」之於人生的重要性,進而建立屬於個人的信念與價值,以及創造具有長遠價值事物的能力。D-School課程影響不僅是在單堂課程,而是深遠影響著未來人生。

]]>
【課程獲獎】111-2 D-School 課程獎開獎囉! https://dschool.ntu.edu.tw/111-2dsaward/ Sat, 07 Oct 2023 04:43:40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10820

110-2學期創新設計學院設立了「 D-School 課程獎」。課程獎的設立不僅是為了感謝授課老師對課程的用心投入,還要特別感謝一群默默在課程背後辛勤籌劃和落實的助教及課程團隊們。本次頒發111學期第二學期之課程獎,現場除了獲獎課程老師,也邀請辛苦的助教抵達現場接受授獎,助教翔薇也在授獎時分享「助教得到的不只是這份薪資,而是得到人生經驗!」;同時也是創新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的芯恩分享「很榮幸能當懷萱老師的助教,在課程中與老師、同學建立成很好的朋友,很~幸~福!」,也期待接下來這學期的課程獎得主,希望學院課程有更多同學的參與,一起體驗在D的日子!

111-2 D-School 課程獎得獎課程名單:
  • 「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教練人才培育課程」
  • 「在地展齡:「家文化」專題」
  • 「儀式、場景與設計」

頒獎照片:

🏆「設計思考 設計思考教練人才培育課程」

授課老師:袁千雯、陳怡伃

教練團隊:陳少迪、鍾嘉軒、張喬茵、袁婕、陳槿蓉

可能是 2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在地展齡:「家文化」專題」

授課老師:陳懷萱

助教團:李芯恩

可能是 3 個人、大家在讀書和顯示的文字是「 111-2 D-School 課程獎 家文化 ---- M 5 」的圖像

🏆「儀式、場景與設計」

授課老師:陳懷萱

助教:黃翔薇

可能是 3 個人和文字的圖像

]]>
D-School「設計你的大學」—— 師生共創激盪對未來大學的行動方案 https://dschool.ntu.edu.tw/d-school%e3%80%8c%e8%a8%ad%e8%a8%88%e4%bd%a0%e7%9a%84%e5%a4%a7%e5%ad%b8%e3%80%8d-%e5%b8%ab%e7%94%9f%e5%85%b1%e5%89%b5%e6%bf%80%e7%9b%aa%e5%b0%8d%e6%9c%aa%e4%be%86%e5%a4%a7%e5%ad%b8/ Wed, 24 Nov 2021 02:45:01 +0000 https://dschool.ntu.edu.tw/?p=9232

「校長、教務長、院長、與會的老師跟同學,大家好,我們是……1113日「設計你的大學」修課同學,要在校長面前進行發表報告,同學說:「是有點緊張,但也很興奮!」一群對未來大學抱有理想的學生、老師、行政同仁們與校長、教務長熱烈地討論著對各種可能性以及實際實施的行動方案。

校長管中閔在同學發表前提到:「希望未來大學的討論是持續不斷、綿延不絕的過程,新一代的人會有新的想法,新的想法可以形塑未來大學的模樣。」「設計你的大學」課程由教學發展中心石美倫老師、李冠穎老師及創新設計學院(D-School)鍾孟翰、蔡宗霖共同規劃,以密集性課程工作坊、主題討論、小組回饋、行動方案進行,融入設計思考與系統思考兩大元素。這學期課程針對探索學習、產業學苑、學習規劃辦公室三大未來大學執行方案,由同學們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方式設計,提出不同的方案。同學發想並提出未來大學的各種可能樣貌,並在課程中呈現給校方行政單位獲取回饋再次改良。

生傳三周鈺傑、數學四吳威廷與生傳二余侑旻看見大學生的迷茫以及對「學習規劃師」的高度需求,提出以創立學程的方式來打造完善的規劃師培訓系統,提供足夠的規劃師以幫助學生在大學找出自己的學習路徑;心理三李冠郁、農經二胡乃文、機械二陳妍中與生傳三劉芷瑜則體會到產學間的落差會讓學生難以有計畫地培養自己的軟實力,因而希望打造一個「課程標籤系統」作為學校與業界之間的共通語言,同時也協助學生進行自我能力布局;在理解現有資訊難以幫助學生認識真正的科系教學內容後,法律二詹慧軒、國企二簡敬人及政治二何佩穎則提出易拿易放的「科系點點名」,藉由一學分的各系概論課程來降低學生在體制內探索不同領域的成本,幫助學生進行自我探索。

 

本次發表,行政同仁與師長們都相當讚賞同學們的提出的方案與成果,學習規劃辦公室執行長鄭如姍表示:「同學提出的建議,在課程有限的時間,就有很聚焦的產出,提供很多值得參考的建議與方案,希望有機會和同學們合作。」D-school 院長陳炳宇分享:「發現各組的報告中都有提到社群的概念,顯示社群在未來大學中的重要性,期待未來大學這樣的討論也能形成一個社群,持續地經營下去!」

機械系張益嘉擔任課程助教,益嘉分享:「工科背景的我過去花很多時間在做機器人,但同時也在修習教育學程,對於教育工作相當有興趣,透過「設計你的大學」這門課,讓我看見教育工作者投入的熱情,很難得有這樣的和師生一起學習的機會。」益嘉的優質表現協助課程進行順利,並擔任同學和老師間的橋樑,教學團隊迫不急待跟他預約下學期繼續擔任助教。發表結束後,許多同學反應希望有更多的時間完成專案的發想與改進,這些想法教學團隊們都聽到了,接下來教學團隊將邀請學生進行訪談,聽聽同學對課程的想法與建議,持續地優化、迭代出更完善的課程規劃。

 

]]>
跨界與跨世代的音樂成果展 https://dschool.ntu.edu.tw/%e8%b7%a8%e7%95%8c%e8%88%87%e8%b7%a8%e4%b8%96%e4%bb%a3%e7%9a%84%e9%9f%b3%e6%a8%82%e6%88%90%e6%9e%9c%e5%b1%95/ Thu, 07 Jan 2021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8%b7%a8%e7%95%8c%e8%88%87%e8%b7%a8%e4%b8%96%e4%bb%a3%e7%9a%84%e9%9f%b3%e6%a8%82%e6%88%90%e6%9e%9c%e5%b1%95/ 跨界與跨世代的音樂成果展

撰稿人 : 黃茵

       109-1「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及「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兩門課程的期末成果展,在週末的青雲殿裡正式開展。當天早上,載滿師生與器材的巴士從臺大出發,前往遠在瑞芳山上的青雲殿,就像是一車小型進香團。

圖1 : 瑞芳青雲殿為主祀神農大帝的臺灣民間信仰廟宇

 

       這不是同學們第一次來到這裡。早在學期初,課程就安排過一趟戶外教學,遠赴青雲殿認識地方的民俗音樂及信仰習俗。經過一個學期的累積,同學將先前的經驗轉化為創作靈感,最終在期末設計出一場音樂展覽。

       這場展覽完全由修課同學主導,從發想主題、設計海報到譜寫樂曲,全部都一手包辦。如今再度回到青雲殿,這個觸發同學靈感的場域中測試並實踐,希望能透過這些作品來給予至廟宇參拜的人們另一種不同的感受。

       同學們一早抵達青雲殿,第一件準備工作就是來到拜殿燒香,祈求神農大帝保佑一整天的活動。畢竟展場是宮廟殿堂,觀眾是香客和神明,確實需要比平常多一分虔敬。

       青雲殿主祀神農大帝,建築恢宏,是瑞芳當地的信仰中心。這次的策展主題同樣以神農的信仰作為主軸,試圖將展覽融入廟宇的宗教空間。

       

圖2 : 由「音樂設計與創新應用」課程學生設計的主視覺及展場地圖

 

   展覽的標題取名為《我,信仰》,從現代人的角度出發,意在探討個人與神明的關係。展區主要分為兩大部分──音樂欣賞與聲音互動裝置──為觀眾提供了豐盛的聽覺體驗。

       當天的導覽由音樂欣賞開始。同學們先是將神農的傳說改寫成現代「穿越」故事,並根據故事內容譜寫四個樂章:穿越、嚐百草、毒害及新生,再利用音響與耳機現場放送。四個樂章一共分成四個導覽點,坐落在正殿的四個角落,分別有同學駐點進行解說。從一個樂章走到下一個樂章,一段故事串起另一段故事,給人一種追劇的期待感。當觀眾按照參觀動線走過一遍,聽完整首曲子,也正好可以繞殿堂一圈。

圖3 : 觀展民眾跟隨著學生的導覽及解說瞭解創作的意涵

       正如故事的內容結合了現代與傳統,樂曲的四個樂章也雜揉了中西樂器、當代與古典,既有二胡的悠揚,也有吉他的激昂。就像神農嚐遍百種草藥一般,整首樂曲囊括了多變的音樂類型,創造出複雜的層次。

圖4 : 由「音樂合作的藝術與實踐」課程學生共創的4首曲目

 

       展區的第二部分則是聲音的互動裝置,「人言譯站」。這個裝置由一對麥克風與耳機組成,還有電腦及一個介面來轉換觀眾對麥克風說的話,藉由電腦軟體轉換成一段音樂,再透過耳機播放出來。這樣一來一往,像是神明在回應,與你對話。

       這樣的設計其實是在模擬信徒與神明的對話。信徒平常在求神問卜時,往往只會得到隱晦的訊息,不會直接聽到實際的回應。而這個裝置卻提供了即時的互動,讓觀眾可以對麥克風傾訴心聲,而耳機收到的回響就像是神明的答覆。

圖5 : 透過「人言譯站」的互動聲音裝置,讓觀展者能與神明對話

 

       這場展覽對於傳統信仰的創新詮釋,帶給參觀的香客十足的新鮮感。一些頭髮花白的年長信徒戴著耳機,聆聽著充滿活力的爵士鼓節奏,對於長年以來的信仰似乎有了新的體會。也有觀眾透過QR Code把音樂分享到Line上的「長輩群組」,讓無法到場的朋友一起欣賞;有的信眾甚至表示透過網路聆聽樂曲,就已經感動得落淚。

       不過偶爾也會得到意外的反應──像是一位信徒聽完「人言譯站」的解說後,卻指出神明並不是毫無回應的,他本人就可以聽見神明的聲音。這種意想不到的回饋,既挑戰了創作者的設計理念,也反過來豐富了作品的意涵。

圖6 : 觀展者對此次展出的創新詮釋反應熱烈

       整整兩天的成果展,最後以一場團拜收尾。同學們收拾自己的心血成果,準備從臨山傍海的瑞芳回到台北。但是活動並沒有就此畫上句點,因為在台大創新設計學院舉辦的D-Day,整場展覽將會復刻再現。先前無法前往青雲殿參展的觀眾,這次也能在台大校園裡再次進香,親身感受地方民俗信仰的底蘊與新生。

 

【穿越】

【嚐百草】

【毒害】

【新生】

4首曲目也可至課程作品頻道聆聽唷!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Mlwi1W1VQ4VnjnXx0iTnJw/featured

 

最好是來現場聆聽更棒喔!

109-1 D-DAY期末成果展

用創意帶來樂趣,一個只在這個冬季午后出現的D-Park。

時間|2021.1.9 Sat. | 13:00-16:00

地點|台大水源校區卓越研究大樓1樓

]]>
蓋一座太陽房子─循環城事專題課程 https://dschool.ntu.edu.tw/%e8%93%8b%e4%b8%80%e5%ba%a7%e5%a4%aa%e9%99%bd%e6%88%bf%e5%ad%90%e2%94%80%e5%be%aa%e7%92%b0%e5%9f%8e%e4%ba%8b%e5%b0%88%e9%a1%8c%e8%aa%b2%e7%a8%8b/ Thu, 10 Dec 2020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8%93%8b%e4%b8%80%e5%ba%a7%e5%a4%aa%e9%99%bd%e6%88%bf%e5%ad%90%e2%94%80%e5%be%aa%e7%92%b0%e5%9f%8e%e4%ba%8b%e5%b0%88%e9%a1%8c%e8%aa%b2%e7%a8%8b/ 蓋一座太陽房子─循環城事專題課程

撰稿人 : 黃茵

本學期的「循環城事專題」課程,在秋高氣爽的11月底正式開課。本課透過為期兩天(11/21、11/22)的密集工作坊,邀請專家介紹「太陽光電」及節能建築在臺灣的發展情形,刺激同學思考臺大的永續模式。課程的最後,同學們必須動手提出改造校園的方案,將循環經濟的理想落實到校園裡。

工作坊的第一天,同學們來到了位於萬華青年公園的「太陽圖書館暨節能展示館」。位於二樓的節能展示館既是今天的上課地點,本身也是綠建築的示範教材─如果從展示館的上方俯瞰,可以看到屋頂上安裝著一大片深藍色的太陽能光電板,利用日照的發電來分擔館內所需的耗能。正是在這片鋪滿太陽能板的屋頂下,同學們開始了一整天的課程。

早上請到的講師是於「微電能源」公司任職的工程師Arnold,要為同學分享太陽光電的業界現況。Arnold很快切入重點:臺灣究竟適不適合太陽光電?

 圖1 : 「微電能源」公司工程師Arnold介紹太陽能板的結構與設計

臺灣位於緯度23.5度,單論日照角度而言,顯然比不上赤道附近的國家。有一種說法就指出,如果在非洲赤道地帶鋪滿太陽能板,其發電的總量便足以供應全球的用電。但Arnold談到,這種說法忽略了電力運輸當中的耗損,而這些輸電的成本也必須納入考量。況且如果沒有完善的輸電系統,產生的能量再多都無法充分利用。在這方面,臺灣擁有相當高的電網密度,其實具有一定的優勢。

事實上,臺灣政府為了推動太陽能,也提出了新的相關政策。國內目前的綠電政策採用的是「躉售制度」──不同於政府出錢贊助的補貼制度,躉售制度是由民間自行購買綠電設備,而政府保證在一段時間內收購所生產的能源。以太陽光電而言,台電會保證收購20年的太陽能,藉此提供安裝太陽能板的誘因。

但就算有政府的保證,太陽能的風險依然令人卻步。Arnold打了比方:如果是賣排骨便當,從早上進行料理到中午賣出去,成本的回收頂多只要三、四個小時;但太陽光電的成本回收卻要等上整整二十年,期間要面臨颱風、地震、天氣等不穩定的因素。因此,儘管太陽能的投報率可以高達200%以上,依然是個高風險的投資。

 

圖3 : 裝設在屋頂的太陽能板主動生產屋內需要的能量

為了消除投資人的不安,Arnold所任職的「微電能源」嘗試結合最新的技術,將金融與資訊工程帶進綠能產業。例如,他們在網路上公開全國各地太陽能板的發電量,將這些資料彙集成一目了然的線上地圖,好讓投資人能夠即時監看;而這些資料更透過區塊鏈的技術加以記錄,以防遭到竄改。此外,為了收集臺灣不同地點的日照量,公司更向NASA太空總署購買資料,以便預估一地安裝太陽能板能夠帶來的效益。凡此種種,都是為了改善這項產業,提高太陽能的普及程度。

藉著業界人士的分享,同學們得以認識國內太陽光電的最新進展,進而反思臺大校園內的可行方案。

下午的課程則是由汗得學社的校長、被稱為「韋工頭」的韋仁正先生講授。汗得學社是臺灣與德國合作的非營利組織,長期耕耘建築相關的議題。作為今天教室的這座節能展示館,便是汗得學社曾經參與的建造計劃。

 

圖3 : 在「冬暖夏涼」的太陽房子內上課,汗得學社機構校長韋工頭在與同學分享太陽能圖書館之設計

韋工頭提起這棟建築的設計,其實來自他在德國習得的經驗,師法的是在當地風行已久的「太陽房子」。所謂的「太陽房子」,是一種能夠主動與被動利用太陽能的建築型態。在主動的層面上,展示館的屋頂裝置了大片太陽能板,能夠主動生產屋內電燈、空調所需的電能;在被動的層面上,建築的設計也特別重視隔熱、通風與採光,足以達到冬暖夏涼的節能效果。「主動產能」與「被動節能」雙管齊下,甚至能夠企及產能高於耗能的正結果。

這些建築設計的特點,待在館裡的同學都能親身體會。比如說,室內的環境非比尋常地安靜,跟外頭喧鬧的假日公園似乎是兩個世界。這種隔音的效果,其實是因為館內採用了嚴格的氣密設計:館內不僅大量採用氣密窗,出入口更設置雙層門作為緩衝區域,以便減少進出館內造成的空調負荷。種種措施都是為了防止夏天空調流失以及冬天冷風竄入,用最節能的方式維持室內恆溫。而這種氣密的設計不只達到了節能,同時也帶來了絕佳的隔音效果,在嘈雜的公園裡保留了圖書館的靜謐空間。

 

圖4 :太陽能圖書館的建築設計是師法德國的「太陽房子」來建造的

又或者情況正好相反:舒適性其實才是設計的主要考量,而節能不過是追求舒適的額外效果。課堂上,韋工頭正是這麼說的──他指出這棟建築的重點是打造舒適的環境,而節能只是當中附加的價值。因此,韋工頭的課程反倒比較少提到太陽能板的設備,更多時候是聚焦在這棟太陽房子的宜居設計,像是如何將濕度、溫度維持在體感最舒適的狀態。不同於一般人的想像,節能的設計非但沒有犧牲舒適性,反而更加體貼使用者的感受。

韋工頭告誡同學「太陽能不是太陽神」,不能作為解決一切問題的萬靈丹。這棟太陽房子的設計巧思,也示範了建築的節能策略可以有許多辦法。上、下午兩堂課聚焦在太陽光電的不同方面,課程內容正好能夠互補。經過一整天的學習,相信同學們在知識上也充飽了電,帶著滿滿的能量準備付諸隔天的企劃。

想知道更詳細的課程內容嗎? 快至大學Plus計畫網站閱讀更詳盡的 

【課程側寫】循環城事專題課程 : https://ntuplus.ntu.edu.tw/?p=1435

]]>
剪接自己的人生:「影像戰鬥營」剪輯工作坊 https://dschool.ntu.edu.tw/%e5%89%aa%e6%8e%a5%e8%87%aa%e5%b7%b1%e7%9a%84%e4%ba%ba%e7%94%9f%ef%bc%9a%e3%80%8c%e5%bd%b1%e5%83%8f%e6%88%b0%e9%ac%a5%e7%87%9f%e3%80%8d%e5%89%aa%e8%bc%af%e5%b7%a5%e4%bd%9c%e5%9d%8a-2/ Thu, 03 Dec 2020 16:00:00 +0000 http://dschool.ntu.edu.tw/%e5%89%aa%e6%8e%a5%e8%87%aa%e5%b7%b1%e7%9a%84%e4%ba%ba%e7%94%9f%ef%bc%9a%e3%80%8c%e5%bd%b1%e5%83%8f%e6%88%b0%e9%ac%a5%e7%87%9f%e3%80%8d%e5%89%aa%e8%bc%af%e5%b7%a5%e4%bd%9c%e5%9d%8a-2/ 剪接自己的人生:「影像戰鬥營」剪輯工作坊

撰稿人:黃茵

走進陳師父的工作室,第一眼就能看到客廳牆上的巨幅電影海報,那是張艾嘉的《念念》。來到剪接室,牆邊也掛著楊德昌《一一》的法國版海報,上頭的法文字標誌出坎城導演大獎的殊榮。兩張海報展示在工作室的牆上,並不是一般影迷的收藏用途,而是代表著陳師父的創作成果。雖然海報上只有標明導演的名字,但陳師父其實也是這些作品的幕後功臣,負責的是成就整部電影的關鍵環節 ― 剪接。

 

圖1:大家直接在陳師父的剪接工作室裡上課

這堂課邀請的講師正是國內的資深剪接師,被尊稱為「陳師父」的陳博文先生。「影像戰鬥營」的修課同學一早就來到位於南港的工作室,難得可以一睹專業人士的工作現場,就地請教電影剪接的技術。

事實上,「影像戰鬥營」的課程本身也是由現役的電影工作者、知名導演吳米森老師所規劃,從2017年起就在台大創新設計學院開設。「影像戰鬥營」一如其名就像是一場戰鬥,透過一系列密集的教學與實作,要讓同學親自拿起攝影機上戰場。學期中也安排了多次講座及參訪活動,像是先前拜訪「現代電影沖印股份有限公司」,讓大家實地觀摩一部電影的製作過程。在吳米森導演的精心規劃之下,課程內容不再局限於教室的紙上談兵,能夠與業界人士面對面學習。而這次由陳師父主講的剪輯工作坊,更是由業界頂尖人物親授的大師班。

的確,陳師父曾經多次拿下金馬獎,早就是台灣電影界的大人物。不過提起這些榮耀,陳師父本人倒是說得雲淡風輕,認為最重要的是自己做得滿意。這份體悟來自從業多年的心路歷程──課程一開始,陳師父就向大家分享自己過去的經歷,談到當年參與《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的工作情形。陳師父說起這部片多難剪,費盡心力才交出成果;結果電影橫掃那年金馬獎,入圍十二項大獎,唯獨沒有「最佳剪輯」這一項。陳師父坦言,那時確實遭遇極大的挫折。

 

圖2:三座金馬獎駐紮在陳師父工作室的櫥櫃裡 

後來是在楊導的開導之下,年輕的自己才改變了心境:「那時候楊德昌跑來跟我講,小陳,不要擔心。沒有人知道你會不會,只有我知道。我知道你是最好的,你就是最好的。」陳師父這才漸漸學會不去在意他人的目光,把注意力放在做好自己的工作,自然能夠得到同行的尊敬。

不過談起剪接工作,導演雖然經常是剪接師的知音,剪接師卻不該只是遵照導演的想法。陳師父分析剪接師這份職業,大致可以區分成三種等級。第一種剪接師總是能夠符合導演的期待,導演對他不必多加過問與討論,可以放心把工作傳達下去 ― 陳師父說,這只能算是第三流的剪接師。畢竟,你只是單純實現導演原本的想法,對於這部電影沒有加分的作用。至於那些連導演的基本要求都達不到的人,根本就是「不入流」。

若要成為第二流的剪接師,不能只是被動完成導演的指令,還得發現目前的影像存在什麼問題。真正高明的剪接師,應該要能夠看見眾人看不見的盲點,補充導演的觀點。最後,一流的剪接師更是要針對問題提出解決辦法,藉此改善整部電影。

 

圖3:陳師父直接透過影片來讓同學瞭解剪接的技巧

陳師父馬上舉了實際的例子。陳師父先是放了一小段影片,畫面上是一名弟弟把中風多年的哥哥從床上扶起來擦背,總共只有短短兩個鏡頭。播完後陳師父向同學提問,這兩個鏡頭出了什麼問題?

兩個鏡頭看似平淡無奇,陳師父卻一口斷言,這當中存在著嚴重的毛病。在沉默之中重看幾遍,一旁的聖琳老師問:哥哥臥病多久了?陳師父回到,很多年了。有同學立刻接著問:是不是哥哥的背太乾淨了?陳師父這才笑著點頭,對了。

陳師父說,這個問題他問過大約一千個人,只有不到五位能看出這點。實際上,如果中風多年臥病在床,背部通常會起褥疹,不會像影片裡那樣白皙乾淨。但如果沒有這方面的生活經驗,不具備這樣的視野,就不會發現這點。而要是剪接師沒有揪出這點,這個穿幫鏡頭就會被剪進電影裡,在全國觀眾的面前放送。

但一流的剪接師不只要發現問題,還要提出解決辦法。在這個例子中,最明顯的補救辦法自然是重拍這場戲,換掉這個穿幫鏡頭。不過從剪接的角度來看其實有更快的做法,也就是直接把穿幫的部份剪掉,省時又省力。「辦法雖然簡單,也要你想得到才行。」陳師父說。

陳師父進一步說明,剪接工作不單單是影像的問題,還得培養各方面的美學素養。以聽覺美感為例,陳師父指出剪接不能只是單看影像的邏輯,還要考慮配樂的問題。在情緒飽滿的段落,剪接師必須要保留足夠的空間給音樂,讓插入的配樂有延續情緒的餘地。可是在這個階段,配樂還沒有實際加進來,剪接師只能自行想像影音結合的情形。這樣的剪接不只是處理眼前出現的影像,就連還不存在的音樂要素也都納入考量。陳師父的工夫之深,由此就能略知一二。

 

圖4 : 40年的剪接生涯讓陳師父對人生有另一種感悟

課程的尾聲,陳師父回顧自己的職業生涯,其實像是活了好幾輩子─每剪一部電影,便是經歷了一次新的人生,豐富了原來有限的生命。反過來說,人生也像是一場電影,自己同時是導演、演員也是觀眾,有時也是剪接師:妳需要把生命中糟糕的部份剪掉,透過不一樣的敘事角度,重新賦予人生積極的意義。最終,同學們從這堂課學到的不只是剪接的技巧,更是人生的哲理;而若是把電影創作當做一生的志向,兩方面的啟悟想必也能互相闡發,在今後持續成為創作的動力。

]]>